不同针刺部位对痉挛大鼠模型脑及脊髓内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33
作者
杨进廉 [1 ]
宋军 [2 ]
杨金蓉 [3 ]
机构
[1] 重庆市中医研究院
[2] 四川省中药研究院
[3] 成都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
针刺; 痉挛; 神经递质; 动物实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45.0 [];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针刺部位对痉挛大鼠模型脑和脊髓内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吴氏法制作大鼠痉挛模型,然后予以针刺督脉、患侧和督脉加患侧穴位,每天1次,连续3周。采用毛细管电泳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脑和脊髓内Glu、Asp、Gly、GABA、5-HT、NE含量。结果:针刺患侧加督脉能明显升高痉挛大鼠模型脑内Gly、GABA、5-HT含量(P<0.05或0.01),降低Glu含量(P<0.05),对Asp有降低作用趋势;针刺患侧也能升高脑内Gly、GABA含量(P<0.05或0.01),对Glu、Asp有降低作用趋势;针刺督脉对脑内Gly、GABA、Glu、Asp有一定影响,但无统计学差异。三种针刺方法对NE均无明显影响(P>0.05)。针刺患侧加督脉能明显升高脊髓内GABA含量,降低Glu含量(P<0.05);针刺督脉或患侧对脊髓内Gly、GABA、Glu、Asp无明显影响(P>0.05);3种针刺方法对脊髓内5-HT和NE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针刺患侧加督脉在改善痉挛大鼠脑和脊髓内与痉挛有关的兴奋性、抑制性和调节性神经递质含量方面优于单纯的针刺患侧或督脉组,选取患侧和督脉穴位进行针刺具有协同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39+59 +5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针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J].
岳增辉 ;
袁建菱 ;
姜京明 .
针灸临床杂志, 2004, (12) :12-14+3
[2]   白松片对应激大鼠模型海马Glu、Asp、GABA含量的影响 [J].
张春虎 ;
胡随瑜 ;
陈昌华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06) :383-386
[3]   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运动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徐光青 ;
黄东锋 ;
兰月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3, (05) :57-59
[4]   针灸治疗中枢性瘫痪痉挛状态概况 [J].
岳增辉 ;
刘伍立 .
针灸临床杂志, 2001, (06) :50-53
[5]   针刺对脑梗塞模型大鼠海马游离氨基酸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 [J].
李平 ;
王舒 ;
刘庆忠 ;
赵俊宏 ;
赵立荣 ;
郑灏泳 .
针刺研究, 1998, (04) :257-261
[6]   大鼠痉挛性脑瘫模型建立的改进 [J].
吴珊鹏 ;
罗永湘 ;
熊革 .
中国康复, 1998, (03) :103-104
[7]   鼠脑和脊髓中5-羟色胺、5-羟吲哚醋酸、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快速测定法 [J].
王孝媛 ;
顾萱娣 ;
张建伟 .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85, (01)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