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预期与不可预期货币政策时滞的实证测度

被引:15
作者
肖卫国 [1 ,2 ,3 ]
刘杰 [4 ]
机构
[1]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
[2]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
[3] 中国美国经济学会
[4]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货币政策分解;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时滞;
D O I
10.19343/j.cnki.11-1302/c.2013.12.008
中图分类号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1 ; 070104 ;
摘要
本文利用SVAR模型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分解成为可预期和不可预期成分,并对各货币政策工具的产出时滞与通货膨胀时滞进行了测度。实证结果表明,货币政策成分中,不可预期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更短;相比较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利率,当银行信贷增长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时,其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滞最短。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应继续实施相机抉择型货币政策,且在应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时,应选择控制银行信贷总量和保持均衡的信贷增长率。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6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基于1998~2009年月度数据的分析 [J].
闫力 ;
刘克宫 ;
张次兰 .
金融研究, 2009, (12) :59-71
[2]   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操作规范研究 [J].
卞志村 ;
毛泽盛 .
金融研究, 2009, (08) :61-74
[3]   我国货币政策中规则成分与随机成分的识别与检验 [J].
刘金全 ;
刘志刚 .
财贸研究, 2005, (03) :50-54+69
[4]   对中国货币政策效应时滞的实证分析 [J].
郝雁 .
南开经济研究, 2004, (03) :109-112
[5]   规则性与相机选择性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分析 [J].
刘金全 ;
云航 .
中国管理科学, 2004, (01) :2-8
[6]   对货币时滞的测算与分析 [J].
王大树 .
经济研究, 1995, (03) :48-52
[7]   THE FEDERAL-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 [J].
BERNANKE, BS ;
BLINDER, AS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 82 (04) :9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