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群演替与青藏高原隆升背景

被引:44
作者
邓涛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临夏盆地; 晚新生代; 哺乳动物群;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5 [古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临夏盆地的晚新生代沉积中富含哺乳动物化石 ,以晚渐新世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真马动物群的化石最为丰富。晚新生代是青藏高原快速隆升的时期 ,临夏盆地的 4个主要哺乳动物群在构造剧烈变化的背景下发生了显著的更替。通过对不同动物群所代表的生态特征的分析 ,恢复了临夏盆地晚新生代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 :晚渐新世以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为主 ,间杂有一些开阔地带 ;中中新世的森林更加茂密 ,水体更加丰富 ;晚中新世演变为炎热半干旱的稀树草原环境 ,季节性变化加强 ;早更新世气候寒冷而干燥 ,并伴有显著的海拔升高。青藏高原在晚渐新世的隆升幅度还不足以阻挡大型哺乳动物在高原南北的交流 ,但到中中新世已成为明显的障碍 ,至晚中新世对动物迁徙的阻碍作用更加突出 ,而临夏盆地在早更新世已经达到相当大的高度 ,产生了一个高原或高山的动物群
引用
收藏
页码:413 / 42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甘肃临夏盆地牙沟的哺乳动物化石及有关地层问题 [J].
邱占祥 ;
王伴月 ;
邓涛 .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4, (04) :276-296
[2]   柴达木盆地新近纪犀科化石新材料 [J].
邓涛 ;
王晓鸣 .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4, (03) :216-229
[3]   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及其哺乳动物化石证据 [J].
邓涛 ;
王晓鸣 ;
倪喜军 ;
刘丽萍 ;
梁忠 .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4, (01) :45-66
[4]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Pliopithecus的发现(英文) [J].
吴文裕 ;
孟津 ;
叶捷 .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3, (01) :76-86
[5]   甘肃临夏盆地发现已知最早的披毛犀化石 [J].
邓涛 .
地质通报, 2002, (10) :604-608
[6]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龙担黄土底部新发现的哺乳动物群初步报道 [J].
邱占祥 ;
王伴月 ;
邓涛 ;
倪喜军 ;
王晓鸣 .
第四纪研究, 2002, (01) :33-38+101
[7]   记甘肃东乡汪集的板齿犀和三趾马化石 [J].
邱占祥 ;
谢骏义 .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98, (01) :13-23
[8]   中国新生代哺乳动物分期 [J].
童永生 ;
郑绍华 ;
邱铸鼎 .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95, (04) :290-306
[9]   同心铲齿象闭合肌组复原及长颌象向短颌象进化过程中头部变化的机制 [J].
叶捷 ;
吴文裕 ;
贾航 .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90, (04) :284-295
[10]   宁夏同心发现的一颗上猿牙齿 [J].
邱占祥 ;
关键 .
人类学学报, 1986, (03) :201-207+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