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角色商品化权法律保护刍议——美国实践的启示

被引:15
作者
刘亚军
曹军婧
机构
[1] 吉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商品化权; 虚拟角色; 保护模式; 保护标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71.2 []; D91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 ; 030105 ;
摘要
"三毛"漫画形象纠纷案引起了我国知识产权法学界关于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广泛讨论。由于缺乏法律的规定和理论的支撑,此种权利纠纷案件的审判结果或有失公平,或有失统一。本文通过对美国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由来的历史介绍及其保护的现实考量,认为我国应借鉴美国实践中所采取的综合保护模式,参考美国判例法中所形成的保护标准,关注与研究典型案例,必要时以司法解释的方式确立虚拟角色商品化权的保护标准。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5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论商品化权之权利归属——商品化权与知识产权关系之考量 [J].
余俊 .
电子知识产权, 2005, (09) :21-25
[2]   形象的商品化与商品化的形象权 [J].
吴汉东 .
法学, 2004, (10) :77-89
[3]   论角色商品化权 [J].
孙宏涛 ;
宫继英 .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2) :44-47
[4]   商品化权议 [J].
杨素娟 ;
杜颖 .
河北法学, 1998, (01) :74-77
[5]   名人的“商标权”──公开形象权 [J].
薛虹 .
中华商标, 1996, (03) :10-14
[6]  
虚构角色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 姜稚鸣.西南政法大学. 2006
[7]  
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M]. 法律出版社 , 吴汉东, 2005
[8]  
知识产权法[M]. 法律出版社 , 郑成思著, 2004
[9]  
民法总论[M]. 法律出版社 , 梁慧星著, 2004
[10]  
美国版权法[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李响,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