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城镇化与规划体系转型——基于乡村视角的认识
被引:89
作者
:
张尚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张尚武
[
1
,
2
]
机构
:
[1]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来源
:
城市规划学刊
|
2013年
/ 06期
关键词
:
城镇化;
规划体系;
乡村发展;
乡村规划;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TU982.29 [农村乡镇规划];
学科分类号
:
083302 ;
摘要
:
缩小城乡差距、化解城乡矛盾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城镇化转型的战略任务,城市规划学科也迫切需要拓展对乡村地区发展和乡村规划的研究。从乡村发展角度,分析乡村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提出保护乡村地区活力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政策取向;围绕现行规划体系转型和乡村规划的地位,提出需要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和乡村地区规划整体内容的区域规划,实现规划体系由城镇规划向区城规划、城镇规划和乡村规划的多级体系的转变,并进一步讨论乡村规划的特殊性和地域性,以及规划研究、规划实践及规划教育等方面亟待拓展的领域。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面向操作的乡村规划管理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J].
汤海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汤海孺
;
柳上晓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柳上晓
.
城市规划,
2013,
37
(03)
:59
-65
[2]
社区发展理论对中国乡村规划的启示[J]. 闫琳.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1(02)
[3]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
[J].
葛丹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葛丹东
;
华晨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华晨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
(03)
:148
-155
[4]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60年:回顾与展望
[J].
韩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韩俊
.
改革,
2009,
(11)
:5
-14
[5]
“乡规划”体系建构及运作的若干探讨——如何落实《城乡规划法》中的“乡规划”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雷诚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民
.
城市规划,
2009,
(02)
:9
-14
[6]
知识·技能·价值观——美国规划师的职业教育标准
[J].
张庭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美国伊利诺大学
张庭伟
.
城市规划汇刊,
2004,
(02)
:6
-7+95
←
1
→
共 6 条
[1]
面向操作的乡村规划管理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J].
汤海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汤海孺
;
柳上晓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柳上晓
.
城市规划,
2013,
37
(03)
:59
-65
[2]
社区发展理论对中国乡村规划的启示[J]. 闫琳.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1(02)
[3]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
[J].
葛丹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葛丹东
;
华晨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华晨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40
(03)
:148
-155
[4]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60年:回顾与展望
[J].
韩俊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韩俊
.
改革,
2009,
(11)
:5
-14
[5]
“乡规划”体系建构及运作的若干探讨——如何落实《城乡规划法》中的“乡规划”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雷诚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赵民
.
城市规划,
2009,
(02)
:9
-14
[6]
知识·技能·价值观——美国规划师的职业教育标准
[J].
张庭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美国伊利诺大学
张庭伟
.
城市规划汇刊,
2004,
(02)
:6
-7+95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