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城市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

被引:18
作者
顾康康 [1 ]
刘景双 [1 ]
陈昕 [2 ]
彭小黎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 吉林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3]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承载度; 协调度; 矿业城市; 鞍山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6 [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 F29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1204 ;
摘要
鞍山市是我国重要的矿业城市,也是我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研究其生态承载力状况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可为鞍山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基于矿业城市独特的生态系统内涵,建立了鞍山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理论为基础的综合评判法,评价了"十五"期间鞍山市生态承载力状况,探讨了2010年鞍山市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十五"期间,鞍山市综合生态承载力处于临界安全状态,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经济压力、资源压力和生态健康等指标发展水平仍较低。生态承载力从超载逐渐转变为盈余状态,系统间协调度不断提高。按照鞍山市总体规划水平预测,2010年鞍山市综合生态承载力达到较安全状态,各指标没有低于临界安全的;生态承载力承载度和协调度进一步提高。运用综合评判法较客观地反映了鞍山市"十五"期间生态承载力状况,并进行了相对可靠的预测,可为其他地区生态承载力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引用
收藏
页码:841 / 84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J].
顾康康 ;
刘景双 ;
窦晶鑫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7, (02) :7-11
[2]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 [J].
黄和平 ;
毕军 .
资源科学, 2006, (06) :20-27
[3]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初步研究——以江苏省吴江市为例 [J].
孟爱云 ;
濮励杰 .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05) :768-774
[4]   南京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J].
王平 ;
马立平 ;
李开 .
生态学杂志, 2006, (01) :60-63
[5]   城市河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北京市“六海”为例 [J].
张凤玲 ;
刘静玲 ;
杨志峰 .
生态学报, 2005, (11) :227-235
[6]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J].
吴琼 ;
王如松 ;
李宏卿 ;
徐晓波 .
生态学报, 2005, (08) :2090-2095
[7]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 [J].
杨志峰 ;
隋欣 .
环境科学学报, 2005, (05) :586-594
[8]   我国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问题、成因与策略 [J].
樊杰 ;
孙威 ;
傅小锋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1) :68-77
[9]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在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中的应用 [J].
乔家君 .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2) :58-62
[10]   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 [J].
毛汉英 ;
余丹林 .
地理学报, 2001, (03) :363-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