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5 条
不同溶栓方法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疗效探讨
被引:15
作者:
姚绍鑫
[1
]
张卫涛
[1
]
李藏妥
[1
]
宋光
[1
]
李欣
[1
]
高生江
[2
]
佟丽
[3
]
李永秋
[4
]
曹亦宾
[4
]
尚小明
[5
]
机构:
[1]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唐山工人医院放射科
[2] 河北省滦南县人民医院介入科
[3] 河北省玉田县中医医院内科
[4]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唐山工人医院神经内科
[5]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唐山工人医院心内科
来源:
关键词:
梗塞,大脑中动脉;
放射学,介入性;
对比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溶栓治疗方法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32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就诊顺序采用抽签的方法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静脉溶栓组(48例)、颈内动脉溶栓组(43例)及局部血栓内接触性溶栓组(41例),3组患者均给予阿替普酶治疗。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失情况、疗效、并发症及病死率进行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静脉溶栓组治疗后2、24 h及2周有效率分别为18.8%(9/48)、39.6%(19/48)、45.8%(22/48),颈内动脉溶栓组治疗后2、24 h及2周有效率分别为39.5%(17/43)、53.5%(23/43)、58.1%(25/43),血栓内接触性溶栓组治疗后2、24 h及2周有效率分别为78.0%(32/41)、85.4%(35/41)、87.8%(36/41),血栓内接触性溶栓组2、24 h及2周有效率明显高于颈内动脉溶栓组(χ2值分别为12.809、9.979、9.289,P值均<0.01)与静脉溶栓组(χ2值分别为31.295、19.425、17.161,P值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颈内动脉溶栓组治疗后2 h有效率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01,P<0.05),24 h、2周有效率与静脉溶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65、1.375,P值均>0.05)。静脉溶栓组、颈内动脉溶栓组、血栓内接触性溶栓组术后2周出血率分别为14.6%(7/48)、14.0%(6/43)、7.3%(3/41),病死率分别为6.2%(3/48)、4.6%(2/43)、2.4%(1/41),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28、0.786,P值均>0.05)。结论血栓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起效快,效果好,值得推广。
引用
收藏
页码:636 / 63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