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新生代鱼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27
作者
张弥曼 [1 ]
MIAO DeSui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2] Biodiversity Institute,University of Kansas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新生代鱼化石; 古高度; 古环境; 柴达木盆地; 干旱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5 [古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新生代期间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引起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将青藏高原转变为与其周边较低地域相隔离的"生态岛".伴随着栖息地被迅速抬升到更高地区的鱼类,积累了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因和形态特征,演变为新物种.一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之于达尔文,青藏高原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演化进行时"的巨大实验室.此外,由于内陆鱼类局限于内陆水域,其化石亦通常在原地埋藏,而且鱼类的分布严格受水系格局的限制,而水系格局又受地质事件的制约,其系统演化与隆升并进尤为明显.因此鱼化石研究可揭示诸如古气候、古水系格局、古高度等古环境方面的因素,进而协助重建高原隆升的历史.近年来我们在青藏高原发现了非常丰富且保存精良的新生代鱼化石,其中包括裂腹鱼亚科内罕见的全身长有粗骨头的伍氏献文鱼(Hsianwenia wui),它曾生活在含钙极高的特殊盐度的水域中,见证了柴达木盆地的干旱化过程.青藏高原新生代鱼化石的研究显示,有些现在已经相当高的地点,在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时仍分别处于很低的地位,而另几个地点在上新世时就已经和现在高度大致相当.我们还推算出,从晚上新世到现代东昆仑的抬升幅度不会超过1000 m.这与目前氧、碳同位素的研究结果(即东昆仑同期曾抬升了2700±1600 m)很不相同,但我们认为化石证据或更可信些.
引用
收藏
页码:981 / 995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Discovery of fossil Nemacheilids (Cypriniformes,Teleostei,Pisces)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China [J].
CHANG Mee-mann .
ScienceChina(EarthSciences), 2012, 55 (05) :714-727
[2]   步林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早期工作记录——经典脊椎动物化石地点与现代地层框架的解译(英文) [J].
王晓鸣 ;
颉光普 ;
李强 ;
邱铸鼎 ;
曾志杰 ;
Gary T TAKEUCHI ;
王伴月 ;
傅铭楷 ;
Asta ROSENSTRMFORTELIUS ;
Hkan WAHLQUIST ;
董维霖 ;
张春福 ;
王杨 .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11, 49 (03) :285-310
[3]   Pliocene cyprinids (Cypriniformes,Teleostei) from Kunlun Pass Basin,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bearings on development of water system and uplift of the area [J].
CHANG Mee-mann .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0, 53 (04) :485-500
[4]   柴达木盆地渐新世的鲤科鱼类化石 [J].
陈耿娇 ;
刘娟 .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7, (04) :330-341
[5]   高度特化等级裂腹鱼类分子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 [J].
何德奎 ;
陈毅峰 .
科学通报, 2007, (03) :303-312
[6]   特化等级裂腹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与青藏高原隆起 [J].
何德奎 ;
陈毅峰 ;
陈宜瑜 ;
陈自明 .
科学通报, 2003, (22) :2354-2362
[7]   西藏的鱼类资源 [J].
张春光 ;
贺大为 .
生物学通报, 1997, (06) :9-10
[8]   西藏北部新第三纪的鲤科鱼类化石 [J].
武云飞 ;
陈宜瑜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80, (01) :15-20+83
[9]   西藏鱼类初篇 [J].
张春霖 ;
王文滨 .
动物学报, 1962, (04) :529-536
[10]  
古海荒漠[M]. 三联书店 , 许靖华著,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