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振动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7
作者
尹宏伟
李海峰
张鑫
王慧
阮雯聪
杜瑜
车月苹
机构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
关键词
全身振动; 痉挛; 脑性瘫痪; 运动功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2 [脑部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 探讨全身振动疗法对痉挛型双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痉挛型双瘫患儿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运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全身振动疗法,治疗频率为每周5次,每次15 min,共12周。治疗前、治疗12周后(治疗后),记录2组患儿粗大功能评定量表(GMFM-88)D区(站立)和E区(走跑跳)评分、踝关节背屈活动度(ROM)、胫前肌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治疗前、后GMFCS D区(站立)和E区(走跑跳)评分、踝关节主动ROM、被动ROM、被动背屈踝关节腓肠肌RMS、主动背屈踝关节胫前肌RMS、主动趾屈踝关节腓肠肌RMS、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除主动背屈踝关节胫前肌RMS外,2组患儿治疗后GMFCS D区(站立)和E区(走跑跳)评分、踝关节主动ROM、被动ROM、被动背屈踝关节腓肠肌RMS、主动趾屈踝关节腓肠肌RMS、BB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GMFCS D区(站立)[(36.3±2.6)分]和E区(走跑跳)[(44.1±11.3)分]评分、踝关节主动ROM[(9.36±4.12)°]、被动ROM[(19.64±6.15)°]、被动背屈踝关节腓肠肌RMS[(15.3±6.5)μV]、主动趾屈踝关节腓肠肌RMS[(82.8±13.6)μV]、BBS评分[(39.6±1.6)分]较为优异(P<0.05)。结论 全身振动疗法能有效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
引用
收藏
页码:752 / 753-754-755-75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复旦中文版脑瘫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项目难度改良及反应度和精确度研究 [J].
史惟 .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8, 13 (02) :81-87
[2]   全身振动治疗改善脑瘫患者步行能力的Meta分析 [J].
彭康龙 ;
梁显荣 ;
曹建国 ;
黄美欢 ;
战玉军 .
中国康复, 2017, (05) :365-369
[3]   表面肌电信号与脑瘫患儿肌力、肌张力间的相关性分析 [J].
曾杰 ;
卫霄青 ;
徐晓杰 ;
孔德斌 ;
张俊 ;
马轶杰 ;
高俊 ;
李建华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7, 39 (09) :704-705
[4]   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 [J].
李晓捷 ;
唐久来 ;
马丙祥 ;
秦炯 ;
邹丽萍 ;
王家勤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4, 29 (19) :1520-1520
[5]   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修订扩展版(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J].
李初阳 ;
史惟 ;
周美琴 ;
朱默 ;
冉小华 ;
杨红 ;
梁琪 .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 (12) :1112-1115
[6]   综合康复治疗结合游戏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J].
史艳 ;
王爱平 ;
解庆凡 ;
王飞 ;
李静 ;
赵素平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09)
[7]   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表面肌电应用研究 [J].
许晶莉 ;
范艳萍 .
中国伤残医学, 2010, 18 (01) :84-85
[8]   痉挛双瘫型脑瘫患儿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 [J].
许晶莉 ;
李林 ;
范艳萍 .
中国伤残医学, 2009, 17 (06) :32-34
[9]   疏通矫正手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 [J].
马丙祥 ;
冯刚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04) :354-356
[10]  
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李晓捷主编,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