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的相逢——论外国法研究的历史转向及其中国问题意识

被引:7
作者
田雷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法律史; 历史转向; 批判法学; 复杂性; 问题意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0-2 [];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外国法的某某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是法学论文写作中常见的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方式,错把中西之间价值中性的差异处理为有着价值位阶之落差的差距,由此形成了向西方寻求药方的学徒心态。为了克服这一弊病,我们应当自觉地追求外国法研究的历史转向,呈现出法律的复杂性以及法律发展过程的偶然性和开放性。在此意义上,有自觉时间意识的外法史研究,就成为了法理学谱系内的"批判法学"。通过对法律制度及其形成和流变之历史语境的深描,我们可以完成对此前被神化的某些法律概念和学说的祛魅,从而让我们摆脱制度拜物教和概念法学的禁锢,直面中国法律发展的事实。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5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论中国法理学的“死亡” [J].
徐爱国 .
中国法律评论, 2016, (02) :189-197
[2]   宪法司法化的悖论——兼论法学家在推动宪政中的困境 [J].
强世功 .
中国社会科学, 2003, (02) :18-28+204
[3]  
宪法司法化及其意义[N]. 黄松有. 人民法院报. 2001 (B01)
[4]  
建国之父的失败[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布鲁斯·阿克曼, 2017
[5]  
事故共和国[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维特,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