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后发展地区的界定与低碳发展策略

被引:4
作者
吕传俊
机构
[1]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关键词
后发展地区; 低碳发展; 指标体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120405 ; 020106 ;
摘要
后发展地区的低碳发展道路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当前形势下所面临的现实而迫切的重大课题,本文对后发展地区低碳发展路径这一战略问题展开探索性研究。首先,综合各研究文献对地区发展水平界定的指标体系,选取经济总体水平、工业化、城镇化以及资源环境四大类综合指标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发展水平做出评分与界定。从综合指标分析结果来看,全国除广东、北京、浙江、江苏、天津、上海6个省市以外,其他25个省市均处于后发展阶段,其中20个省市处于中后发展阶段,5个省市处于落后发展阶段。然后,结合2010年各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情况从能源强度、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等方面对后发展地区的低碳发展现状作出分析,表明:我国各省区市能源强度差异很大,后发展地区单位GDP能源强度普遍高于先发展地区,高耗能工业的比例以及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部分地区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之多,反映出后发展地区经济结构的高能耗化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对较低的发展现状。最后,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后发展地区低碳发展的特征做出总结,包括:发展仍然是后发展地区的首要任务,但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能源环境约束明显;高碳产业短期内呈刚性增长,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资金、技术支撑不足;后发展地区普遍拥有较大的减排潜力与空间,减排成本相对较低;大部分后发展地区还拥有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清洁能源应用空间大。按照"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结合后发展地区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自身资源禀赋的特点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布局,提出建议:后发展地区的低碳发展道路应该按照"高碳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支柱化、能源结构清洁化、碳汇资源商品化、区域布局功能化"五个方面统筹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结构功能主义和社会批判理论比较研究.[D].白萍.华东师范大学.2010, 03
[2]  
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J].John R. Harris;Michael P. Todaro.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 1
[3]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Michael P. Todaro.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 1
[4]  
中国统计年鉴.[M].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  
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陆立军等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6]  
不发达地域经济成长论.[M].武友德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7]  
后发优势.[M].李清均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8]  
中国的产业政策——理念与实践.[M].刘鹤;杨伟民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9]  
落后地区开发通论.[M].侯景新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10]  
中国经济发展研究.[M].李长明著;.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