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社会的智能新媒介、移动连接与个人隐私——雷蒙德·威廉斯“流动的藏私”理论再阐释

被引:24
作者
郭小平
李晓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关键词
流动社会; 智能新媒介; 流动的藏私; 信息价值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传播"新的流动性范式",为雷蒙德·威廉斯"流动的藏私"的意义接续与重构供了新的社会语境与媒介情境。随着传统电视时代向移动互联网时代演进,"流动的藏私",已经从注重外部世界与家庭的关系转向媒介与空间感的建构、人和机器的互动。在人的"流动性"与"私密性"持续扩张的同时,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社会化计算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流动"的"藏而不私"已展示可见性的风险。数据和信息获取的新方式,不仅被视为一种技术创新,还应更多地从社会事实、伦理事实等层面审视日常生活中的"流动藏私"的新机制、新逻辑,从而进一步反思智能时代的信息价值观。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从“地方空间”到“流动空间”:隐私空间的代际演变与法律规制 [J].
路鹃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3 (04) :24-30
[2]   美图秀秀:我们时代的“新身体叙事” [J].
刘涛 .
创作与评论, 2015, (12) :92-94
[3]   阈限性与城市空间的潜能——一个重新想象传播的维度 [J].
潘忠党 ;
於红梅 .
开放时代, 2015, (03) :140-157+8
[4]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动性”研究进展与启示 [J].
杨茜好 ;
朱竑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7 (02) :1-11
[5]   流动性:社会理论的新转向 [J].
林晓珊 .
国外理论动态, 2014, (09) :90-94
[7]   围观改变什么? [J].
熊培云 .
中国图书评论, 2011, (12) :15-21
[8]   从技术逻辑到实践逻辑:媒介演化的空间历程与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 [J].
王斌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 18 (03) :58-67+112
[9]   基于地理位置服务(LBS)技术平台的传播规律——以“街旁”为例解读技术赋予信息分享的新权力 [J].
程士安 ;
陈思 .
新闻大学, 2010, (04) :81-86+93
[10]   手机传播中的时空重塑——2000年以来国外学者关于手机与时空关系研究述论 [J].
季念 .
文艺研究, 2008, (12) :6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