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3年中国新增造林植被生物量碳库固碳潜力分析

被引:20
作者
廖亮林 [1 ,2 ]
周蕾 [2 ]
王绍强 [2 ,3 ]
汪小钦 [1 ]
机构
[1] 福州大学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空间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新造林; 蓄积量; 生物量; 固碳潜力; 碳汇;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本文利用2005-2013年林业统计年鉴中每个省市新造林面积和遥感分类提取得到的2010年土地覆被类型,结合公开发表的各类森林生长方程和各个时期的森林存活率,估算了中国新造林在2005-2100年生物量碳库变化及其固碳潜力。结果表明:2005-2013年中国新造林面积达到4394×10~4hm2,在自然生长状况下,到2020年新造林蓄积量增加16.8亿m3,生物量增加1.6 Pg,生物量碳库0.76 Pg C;新造林生物量碳库在2005-2100年中将增加2.11 Pg C,相当于目前现有森林生物量碳库的25%,约是过去20年森林总碳汇的1.5倍;新造林生物量碳密度逐年增加,最高达到48.1 Mg/hm2。整合林业统计年鉴以及遥感解译的森林类型对新造林生物量固碳潜力分析,研究表明新造林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对中国现有森林碳汇平衡有重要贡献。
引用
收藏
页码:1939 / 194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D].罗天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6, 11
[2]   1990-2050年间贵州省东南部森林植被碳蓄积及固碳潜力分析 [J].
杨帆 ;
黄麟 ;
邵全琴 ;
包玉海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5, (03) :309-316
[3]   21世纪前十年的中国土地覆盖变化 [J].
吴炳方 ;
苑全治 ;
颜长珍 ;
王宗明 ;
于信芳 ;
李爱农 ;
马荣华 ;
黄进良 ;
陈劲松 ;
常存 ;
刘成林 ;
张磊 ;
李晓松 ;
曾源 ;
包安明 .
第四纪研究, 2014, 34 (04) :723-731
[4]   江西泰和县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 [J].
吴丹 ;
邵全琴 ;
刘纪远 .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 (03) :330-336
[5]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研究进展 [J].
张景华 ;
封志明 ;
姜鲁光 .
资源科学, 2011, 33 (06) :1195-1203
[6]   基于森林详查与遥感数据降尺度技术估算中国林龄的空间分布 [J].
戴铭 ;
周涛 ;
杨玲玲 ;
贾根锁 .
地理研究, 2011, 30 (01) :172-184
[7]   2000~2050年中国森林生物量碳库:基于生物量密度与林龄关系的预测 [J].
徐冰 ;
郭兆迪 ;
朴世龙 ;
方精云 .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0, 40 (07) :587-594
[8]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树种幼苗的组成、空间分布和旱季存活 [J].
李晓亮 ;
王洪 ;
郑征 ;
林露湘 ;
邓晓保 ;
曹敏 .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04) :658-671
[9]   太白山林线附近太白红杉种群的生存 [J].
段仁燕 ;
王孝安 ;
涂云博 ;
黄敏毅 ;
郭华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4 (06) :60-64
[10]   巴山北坡不同干扰条件下栓皮栎种群结构与动态 [J].
张文辉 ;
卢彦昌 ;
周建云 ;
张晓辉 ;
史小华 .
林业科学, 2008, (07)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