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资源、个人禀赋与农民的城镇迁移偏好

被引:35
作者
刘同山
孔祥智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关键词
农民市民化; 迁移行为公式; 城镇类型偏好; 多项Logistic回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6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 F299.21 [城镇形成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083304 ;
摘要
近年来,作为激发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手段,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受到政界和学界的高度重视。虽然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仍存在争议,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必须考察农民偏好迁移至哪类城市。本文立足于中国农民以家庭为重的社会现实,将推拉理论、新家庭经济迁移理论等主流人口迁移理论整合到社会心理学家Lewin的行为分析框架,提出我国农户的迁移行为公式。理论分析发现,农户的城镇迁移偏好是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乡村联系和城市融入等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CGSS2010的2 355户农户调查数据,本文将农民迁移的目的地分为"小城镇"、"县城/县级市"、"地级市"、"省城"和"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等5类,考察了农民的城镇迁移偏好现状及其指标特征,并在多重共线性和适当性检验的基础上,以多项Logistic模型来分析农民倾向迁移至哪类城市与其家庭资源、个人禀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选择向小城镇迁移的农户相比,拥有较多乡村社会资本的农户更偏好迁移至县城/县级市,而不愿意去更大规模的城市定居,表明乡村联系对农户城镇迁移具有一定拉力;年龄较小、健康状况较好、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较高、有成员长年在城市务工以及流入土地开展规模经营的农户,更偏好向地级市迁移,表明地级市已经成为市民化能力较强农户的理想迁入地;健康状况较差、子女个数较多、承包地面积较少、没有城市工作经验的农户,更乐于向省城和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移民,表明境况较差的农户反而期待去大城市闯荡一番。整体而言,土地流转能够推动城镇化,城市工作经验会让农民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只有资源禀赋差、生存压力大的农户仍有"大城市梦"。因此,为了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政府首先应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减弱进城务工人员与乡村的联系;其次要加快地级市的发展,让一部分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户先行市民化;最后要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增加小城镇、县城/县级市和地级市的吸引力,以消解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8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兼业程度、地权期待与农户的土地退出意愿 [J].
刘同山 ;
孔祥智 ;
张云华 .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 (10) :71-78
[2]  
非正规就业部门的形成机理研究:理论、实证与政策框架[J]. 闫海波,陈敬良,孟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08)
[3]   农业转移人口空间流动与城市融入 [J].
田明 .
人口研究, 2013, 37 (04) :43-55
[4]   中国半城镇化研究 [J].
李爱民 .
人口研究, 2013, 37 (04) :80-91
[5]   中国老年人口迁移的选择性 [J].
张伊娜 ;
周双海 .
南方人口, 2013, 28 (03) :38-45
[6]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张斐 .
人口研究, 2011, 35 (06) :100-109
[7]   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与中国近期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J].
张翼 .
中国人口科学, 2011, (02) :14-26+111
[8]   城乡迁移与精神健康: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 [J].
何雪松 ;
黄富强 ;
曾守锤 .
社会学研究, 2010, 25 (01) :111-129+244
[9]   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J].
朱明芬 .
中国农村经济, 2009, (02) :67-76+93
[10]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 [J].
程名望 ;
史清华 ;
徐剑侠 .
经济研究, 2006, (04) :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