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体制创新论——关于中国改革、两岸整合和新普世文明的理论探讨

被引:9
作者
常修泽
机构
[1]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关键词
包容性体制; 体制创新; 制度文明; 多元文明交融; 新普世文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0.4 [经济发展战略];
学科分类号
020201 ;
摘要
从全球角度看,中国在转轨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些是与世界其他转轨国家相同的,有些是其他转轨国家所没有的,还有一些问题是带有世界关联性的。基于此,作者以老子《道德经》中的"知常容,容乃公"思想为基础,从制度文明的角度,论证了"包容性体制创新"的理论观点。"包容性体制创新"这一新命题,涉及的是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其实质是在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胸怀寻求公平正义,通过构建更大范围和更高境界的制度治理框架,来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转轨国家的制度创新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按照"包容性体制创新"的思想,该文提出构建三个制度文明"大屋顶"的设想:其一,整合各种改革力量,在"市场化和社会公平双线均衡"的基础上,构建中国改革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其二,包容两岸和平发展的力量,在理性务实的基础上,构建两岸共同"聚兴中华"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其三,吸收西方和东方文明的精华,在多元文明交融的基础上,构建当代"新普世文明"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包容性体制创新"需逐步实施,其中第一个"大屋顶"的实施,重在建立四个制度支柱:(1)产权体制创新:包容"国有"与"民营";(2)分配体制创新:包容"国富"与"民富";(3)可持续发展体制创新:包容"天"、"地"与"人";(4)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包容"民生"与"民主"。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权贵"和"民粹"两种倾向。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5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改革大局与政府职能转变 [J].
常修泽 .
宏观经济管理, 2012, (05) :20-21
[2]  
从产权缺失角度看中国分配问题.[N].常修泽;.经济参考报.2012,
[3]  
以体制创新支撑包容性发展.[N].常修泽;.人民日报.2012,
[4]  
广义产权论.[M].常修泽; 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  
人本体制论.[M].常修泽; 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6]  
道德经.[M].[(春秋)老子原著];陈忠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7]  
邓小平文选.[M].邓小平 著.人民出版社.1994,
[8]  
邓小平文选.[M].邓小平 著.人民出版社.1993,
[9]  
中国统计年鉴.[M].国家统计局 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