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的身体:治未病情结与中国人的高躯体关怀

被引:7
作者
吕小康 [1 ]
钟年 [2 ]
张紫馨 [1 ]
机构
[1]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
[2] 武汉大学心理学系
关键词
治未病; 躯体化; 易感性; 文化心理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6 [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摘要
中医治未病思想主要指提倡人们预先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产生、传变和复发。在整体论身体观和中国文化中忧患意识的支撑下,这一思想在中国社会受到很高的推崇,占据着中医治疗方法论的高点,形成一种对身心状态高度敏感的身体哲学。这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恐惧症:恐"虚",并由此引发对养生的迷恋,倾向于将身体置于未病而待补的角度寻求各种泛医学化的处理。而当医学体系逐渐西化后,这种求诊方式不再被接受,并被冠以躯体形式障碍等现代化的医学术语,这是东西医学模式的碰撞这一大背景的缩影,也构成文化心理学对具体医学问题的分析切入点。
引用
收藏
页码:70 / 7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治未病源流概说.[M].沈庆法;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  
解开心结治未病.[M].陆家鹏; 贾春华; 著.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9,
[3]  
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M].张再林;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德) 韦伯 (Weber;M.) ;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中医治未病解读.[M].王琦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6]  
发生藏象学.[M].李如辉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7]  
中医体质学.[M].王琦 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
[8]   推进继承创新 发挥特色优势 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 [J].
吴仪 .
求是, 2007, (11)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