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仁由己”的理论实质

被引:1
作者
周秀红
机构
[1] 辽宁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
孔子; 为仁由己; 实质; 道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222.2 [孔子(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
学科分类号
010102 ;
摘要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和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而"为仁由己"所蕴涵的理论实质揭示了孔子仁治思想的基本逻辑脉络,并成为他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石。它以个体修养为出发点,以社会修道为旨归,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涵盖了仁者爱人的道德目标、克己复礼的道德路径、能近取譬的道德方法等内容,揭示了"修己以安百姓"的本质意蕴。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说文解字[M]. 中华书局 , (汉)许慎撰, 1998
[2]  
孟子图文本[M]. 岳麓书社 , (宋) 朱熹, 2006
[3]  
中国人的美德[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荆惠民, 2006
[4]  
曾子[M]. 中华书局 , 陈桐生译注, 2009
[5]   孔子道德主体性思想述评 [J].
郑泽黎 .
孔子研究, 1994, (01) :13-20
[6]   自己本位——儒家道德的枢机 [J].
许建良 .
人文杂志, 2006, (02) :66-71
[7]   “为仁由己”的主体性道德思想 [J].
李永华 .
保定学院学报, 2008, (01) :83-85
[8]  
史记[M]. 中华书局 , (汉)司马迁撰,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