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GFZ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7
作者
刘文浩
郑军卫
赵纪东
王立伟
刘学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关键词
德国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 国家实验室; 地学; 亥姆霍兹联合会;
D O I
10.16507/j.issn.1006-6055.2017.03.001
中图分类号
N24 [研究机构];
学科分类号
07 ;
摘要
分别从战略定位、行政管理机制、科研组织机制、经费来源及构成、人才管理、实验设施及野外台站建设、数据系统建设七个方面对德国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GFZ,级别等同于美英等国的国家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其管理模式具有机构定位明确、科研布局矩阵化、管理体制严谨、支撑网络强大、合作交流丰富、国际联盟多样化等特征和优势。据此,为中国地学类国家实验室的筹建提出了建议:(1)找准定位,合理布局,避免重复科研布置;(2)协调利用现有资源,建立系统化的基础设施网络保障体系;(3)实行矩阵化的管理模式,建立科研团队整体协调机制;(4)加强对外交流,牵头建立大型的国际地学研究联盟。
引用
收藏
页码:225 / 23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国家实验室的模式、分类和比较——基于美国、德国和中国的创新发展实践研究 [J].
卞松保 ;
柳卸林 .
管理学报, 2011, 8 (04) :567-576
[2]   发达国家的国家实验室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J].
李艳红 ;
赵万里 .
科技管理研究, 2009, 29 (05) :21-23
[3]   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特点与发展研究——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发展模式 [J].
任波 ;
侯鲁川 .
科技管理研究, 2008, 28 (11) :61-63
[4]   英德法国家级实验室和研究基地体制机制探析 [J].
黄继红 ;
刘红玉 ;
周岱 ;
赵加强 .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04) :122-126+134
[5]   中美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刍议 [J].
宋伟 ;
宋小燕 .
中国科技论坛, 2006, (01) :56-59
[6]   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实验室 [J].
黄缨 ;
周岱 ;
赵文华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06) :14-17
[7]   德国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简介 [J].
梁明霞 .
国外地质勘探技术, 1998, (04) :45-47
[8]  
Decorrelated GRACE time-variable gravity solutions by GFZ, and their validation using a hydrological model[J] . J. Kusche,R. Schmidt,S. Petrovic,R. Rietbroek. &nbspJournal of Geodesy . 2009 (10)
[9]  
Low slip rates and long-term preservation of geomorphic features in Central Asia. Hetzel Ralf,Niedermann Samuel,Tao Mingxin,Kubik Peter W,Ivy-Ochs Susan,Gao Bo,Strecker Manfred R. Nature . 2002
[10]  
Linking mantle plumes,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and environmental catastrophes. Sobolev Stephan V,Sobolev Alexander V,Kuzmin Dmitry V,Krivolutskaya Nadezhda A,Petrunin Alexey G,Arndt Nicholas T,Radko Viktor A,Vasiliev Yuri R. Nature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