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度脱碳路径及政策分析

被引:19
作者
刘强 [1 ]
陈怡 [1 ]
滕飞 [2 ]
田川 [1 ]
郑晓奇 [1 ,3 ]
赵旭晨 [1 ]
机构
[1]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2]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
[3]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碳排放; 峰值; 深度脱碳路径; 政策建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巴黎协定》开启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新进程,进一步明确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目标要求。对中国来说,如何尽快推动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脱钩,不仅是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战略目标的核心任务,更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本文基于中国经济、社会、能源和重要的终端能源消费行业历史发展趋势的分析,通过"自下而上"的模型方法考察了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和领域的深度碳减排潜力,并基于详细的技术分析提出了中国中长期的深度脱碳路径。研究表明,在深度脱碳路径下,中国将顺利完成国家自主贡献提出的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和碳强度较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此后非化石能源发展进一步加速,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达到44%左右,工业、建筑、交通等终端耗能行业的低碳转型进一步加速,2050年碳排放回落至2005年前水平,碳强度较2005年下降90%以上。为实现深度脱碳,本文从强化碳排放总量约束和相关制度规范建设、完善产业低碳发展激励政策、加强相关市场机制作用、倡导低碳生活和消费等四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供决策者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62 / 17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国统计年鉴.[Z].盛来运 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2]   中国低碳城镇化的问题及对策选择 [J].
刘强 ;
李高 ;
陈怡 ;
欧阳慧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 (02) :42-46
[3]   区域碳排放峰值测算若干问题思考:以北京市为例 [J].
杨秀 ;
付琳 ;
丁丁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 (10) :39-44
[4]  
Modeling an emissions peak in China around 2030: Synergies or trade-offs between economy; energy and climate security.[J].CHAI Qi-Min;XU Hua-Qing;.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4, 04
[5]   基于LMDI分解法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贡献分析 [J].
李姗 .
知识经济, 2013, (17) :6-7
[6]   基于LMDI的珠三角能源碳足迹因素分解 [J].
彭俊铭 ;
吴仁海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 (02) :69-74
[7]  
中国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潜力和成本研究.[M].胡秀莲; 著.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8]  
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工程院“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编.科学出版社.2011,
[9]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编].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