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解读

被引:51
作者
李包庚
机构
[1]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人民主体性; 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038 [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学科分类号
010101 ;
摘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关于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人民主体性"思想形成的标志,从"现实的个人"出发阐述了"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涵,从生产力发展状况出发解释了"人民主体性"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从"无产者"的实际生活状况出发指出共产主义革命是实现"人民主体性"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之后,马克思还更加准确地界定了"人民"概念的外延,论证了工人阶级的领导是实现"人民主体性"的根本保障,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核心力量,并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运用与深化"人民主体性"思想。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11+160 +16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从《法兰西内战》看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J].
刘真金 ;
肖铁肩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1, (05) :103-109
[2]   论群众史观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J].
郝贵生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5, (05) :26-29
[4]  
保卫马克思.[M].(法)路易·阿尔都塞著.商务印书馆.2010,
[5]  
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聂立清; 著.人民出版社.2010,
[6]  
马克思的遗产.[M].侯才; 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79,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72,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