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惠动机的个体间隐性知识转移研究

被引:65
作者
林昭文 [1 ]
张同健 [2 ]
蒲勇健 [3 ]
机构
[1]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2] 淮海工学院商学院
[3]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
个体间隐性知识转移; 互惠性偏好; 委托—代理模型; 知识转移价值;
D O I
10.19571/j.cnki.1000-2995.2008.04.005
中图分类号
F062.3 [科学经济学、知识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120204 ;
摘要
个体间隐性知识转移是隐性知识转移、知识转移与知识管理的主体内容。隐性知识的非编码性、垄断性和知识主体的诚信缺失性决定了个体间的隐性知识转移契约存在软性约束,从而引致知识转移困境的存在,而传统的激励机制不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最佳方式。互惠性偏好正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对传统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挑战。隐性知识转移模型与委托—代理模型具有天然的拟合性,通过互惠性假设的植入,可以对基于知识转移的传统委托—代理模型实施优化性改造。知识转入方可以充分利用知识转出方非理性的互惠性偏好来获取更高的知识转移价值,从而实现个体间隐性知识转移效率的提高。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3+63 +6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互惠动机与激励:实验证据及其启示 [J].
魏光兴 ;
蒲勇健 .
科技管理研究, 2007, (03) :254-256
[2]   论内在激励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 [J].
张晓燕 ;
李元旭 .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7, (01) :28-33
[3]   INCORPORATING FAIRNESS INTO GAME-THEORY AND ECONOMICS [J].
RABIN, M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3, 83 (05) :1281-1302
[4]   KNOWLEDGE OF THE FIRM,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 [J].
KOGUT, B ;
ZANDER, U .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2, 3 (03) :383-397
[5]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张维迎著;.上海三联书店.2004,
[6]  
激励理论.[M].(法)让-雅克·拉丰(Jean-JacquesLaffont);(法)大卫·马赫蒂摩(DavidMartimort)著;陈志俊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