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急性期凝血机制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10
作者
李红杰 [1 ]
程永杰 [1 ]
许吉一 [1 ]
庆疆 [2 ]
马临庆 [1 ]
程立春 [1 ]
张朝民 [1 ]
机构
[1] 长春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2] 吉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脑出血; 凝血4项; D-二聚体; 血小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4 [脑出血];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机制的变化规律,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经头部CT检查证实的脑出血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按不同出血量、出血部位分组;正常对照组35例。所有患者发病后1、3、7、14、21d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5项指标检测;24h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测定。结果脑出血组1、3、7d FIB与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4、21d恢复至正常水平;FIB、D-D水平升高与出血量呈正相关,与出血部位无关;两组比较PT、APTT、T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24h内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脑出血组PLT、PCT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血浆FIB、D-D含量增加,血小板MPV、PDW增大,提示脑出血后凝血活性代偿性升高并继发纤溶活性增强,同时血小板体积增大、新生血小板增多,促进止血。
引用
收藏
页码:593 / 595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高血压性脑出血量与D-二聚体含量关系的研究(73例报告) [J].
傅金阶 ;
谈志强 ;
谢学忠 ;
阳秋德 .
高血压杂志, 2006, (03) :224-225
[2]   4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D-二聚体的动态观察 [J].
张旭 ;
雷惠新 ;
程琼 ;
江秀龙 .
福建医药杂志, 2004, (04) :55-56
[3]   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凝血和血小板状态的研究 [J].
李印肖 ;
张素娥 ;
郭力 .
临床荟萃, 2004, (07) :387-389
[4]   脑卒中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相互关系探讨 [J].
熊光仲 ;
常瑞明 ;
邓永红 ;
熊舸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3, (11) :760-761
[5]   脑出血后白细胞浸润与血小板CD62p、CD42b表达关系的临床研究 [J].
刘庆新 ;
王芙蓉 ;
张苏明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02) :11-13
[6]   急性脑卒中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平均体积变化 [J].
欧阳存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 (06) :21-23
[7]   54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液凝血因子研究 [J].
林秀瑾 .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8, (01) :51-53
[8]   400例脑血管疾病血中D-二聚体检测 [J].
刘淑云 ;
侯祖强 ;
孙丽 .
临床检验杂志, 1997, (05) :53-54
[9]   急性脑卒中血浆纤溶状态的动态观察 [J].
张学勤 ;
左大鹏 ;
王秋萍 ;
路阳 ;
鞠淑英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01) :17-1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