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进入退出与生产率动态演化

被引:235
作者
毛其淋
盛斌
机构
[1]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跨国公司研究中心
关键词
制造业企业; 进入与退出; 全要素生产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5 [工业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 F273 [企业生产管理];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1202 ; 120202 ;
摘要
本文采用1998—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对企业进入与退出的特征及其与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演化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具有很高的进入率与退出率,并且均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而下降;新进入企业是各年份企业的主要构成来源,但新进入企业的持续期较短,同时进入与退出企业的规模均相对较小。在平均生产率的排序关系上,进入企业明显高于退出企业,但两者的生产率均低于存活企业;同时,新进入企业的存活概率随着进入年限的增长而下降,初始生产率水平越高的企业越不容易退出市场。实证研究还表明,存在显著的市场选择效应促使生产率较低的企业退出市场,新企业在进入之后通过学习效应实现了自身生产率的快速增长,而退出企业则在退出市场前面临显著的"死亡阴影"效应。最后,企业更替对制造业生产率增长具有重要的直接影响。此外,它还通过市场竞争效应对存活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产生显著的间接促进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6 / 29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2]   地方政府补贴企业行为分析:扶持强者还是保护弱者? [J].
邵敏 ;
包群 .
世界经济文汇, 2011, (01) :56-72
[3]   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研究 [J].
袁堂军 .
经济研究, 2009, 44 (06) :52-64
[4]   企业演化: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途径 [J].
李玉红 ;
王皓 ;
郑玉歆 .
经济研究, 2008, (06) :12-24
[5]   中国工业的结构调整、效率与劳动配置 [J].
王德文 ;
王美艳 ;
陈兰 .
经济研究, 2004, (04) :41-49
[6]   经济转型中的企业退出机制——关于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一项经验研究 [J].
张维迎 ;
周黎安 ;
顾全林 .
经济研究, 2003, (10) :3-14+90
[7]  
Firm turnover, restructuring and labour productivity in transition: the case of Poland[J] . Barbara M. Roberts,Steve Thompson.Applied Economics . 2009 (9)
[8]   Firm turnover and productivity differentials in Ethiopian manufacturing [J].
Gebreeyesus, Mulu .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2008, 29 (02) :113-129
[9]  
Trade Liberalization, Intermediate Inputs,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Indonesia[J] . Mary Amiti,Jozef Koning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2007 (5)
[10]  
Productivity Dynamics in Manufacturing Plants[J] .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Microecono .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