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的策略及路径——基于乡村主体性视角

被引:101
作者
朱霞
周阳月
单卓然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关键词
乡村主体性; 乡村转型; 乡村复兴; 乡村价值; 城乡关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0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长期作为城市二产、三产转嫁发展成本的"受体",主体性缺失。从乡村主体性的视角,基于"三农"问题和城乡关系两个维度,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的"非农化"演化逻辑,指出乡村的蜕化发展走向了"村庄终结"与"村庄异化"两个极端。为了使乡村回归主体本位进而主动转型与复兴,依托乡村的本源价值和"新三农"关系的重新定位,从乡村主体的立场重构城乡关系,认为"乡村复兴"应包括内部结构重组与对外价值输出两方面内涵,并提出通过构建城乡要素互通系统,重振乡村产业活力、重塑乡村文化魅力、重组乡村治理结构、重构乡城平等互补格局、重建乡村政策保障机制,让乡村主动向价值回归、自身造血、繁荣复兴的方向转型。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5+72 +7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在城镇化中重构乡村主体性 [J].
李远行 .
南风窗, 2013, (25) :34-35
[2]   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架构与实施路径 [J].
叶裕民 .
城市规划学刊, 2013, (01) :1-9
[3]   中国农村社会稳定状况及其特征:基于100村1765户的调查分析 [J].
温铁军 ;
郎晓娟 ;
郑风田 .
管理世界, 2011, (03) :66-76+187
[4]  
梁伟:历史街区保护力避过度商业化和精英化误区[J]. 中华建设. 2010(08)
[5]   以城带乡形成合力 [J].
王亮 .
求是, 2009, (22) :61-61
[6]   人口、就业与土地非农化的相互关系研究 [J].
胡伟艳 ;
张安录 ;
渠丽萍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 (05) :104-110
[7]   我国农业农村的60年沧桑巨变 [J].
陈锡文 .
求是, 2009, (19) :33-36
[8]   基于“剪刀差”分析的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思考 [J].
周加来 ;
石丽娟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01) :27-31
[9]   美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政策分析 [J].
孙鸿志 .
山东社会科学, 2008, (02) :72-75
[10]   论中国“农民非农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协调 [J].
简新华 ;
张国胜 .
求是学刊, 2007, (06) :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