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被引:23
作者
王红梅
张渊
机构
[1]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
关键词
奥拉西坦; 血管性痴呆; 系统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96 [药理学];
学科分类号
100602 ; 100706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奥拉西坦治疗V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半随机对照试验(QRCT)。对所纳入的RCT或Q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采用Rev Man 5.1.7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项研究,合计1 19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奥拉西坦在改善VD患者智力精神水平[MD=3.40,95%C(I2.87,3.94),P<0.01]、痴呆水平[MD=-0.80,95%C(I-0.88,-0.72),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D=-4.92,95%CI(-6.68,-3.17),P<0.01]方面优于安慰剂,而对改善V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MD=4.80,95%C(I-10.22,19.81),P=0.53]方面的作用尚不能认为其优于安慰剂;奥拉西坦在改善VD患者智力精神水平方面优于吡拉西坦[MD=2.40,95%CI(0.57,4.22),P=0.01]、茴拉西坦[MD=4.05,95%CI(1.79,6.30),P<0.01]、胞二磷胆碱[MD=-3.51,95%CI(1.34,5.69),P<0.01]和尼莫地平[MD=-3.05,95%C(I1.77,4.33),P<0.01],但尚不能认为其优于多奈哌齐(MD=-0.30,95%C(I-3.06,2.46),P=0.83)。11项研究报道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各研究的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拉西坦治疗VD有效且安全。此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引用
收藏
页码:4581 / 458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1980-2011年中国社区55岁及以上人群中血管性痴呆流行病学的Meta分析 [J].
曲艳吉 ;
卓琳 ;
王华丽 ;
詹思延 .
中国卒中杂志, 2013, 8 (07) :533-543
[2]   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对比分析 [J].
岳亚敏 ;
朱艳玲 ;
张艳华 .
临床医学, 2013, (02) :52-53
[3]   奥拉西坦与茴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对比性研究 [J].
关坚红 ;
余仲苟 ;
周磊乐 .
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03) :14-15
[4]   奥拉西坦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分析 [J].
周义东 .
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30) :36-37
[5]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 [J].
李爱静 ;
刘海华 .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04) :258-260
[6]   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80例临床疗效观察 [J].
陆尤 ;
万继峰 .
中国医药导刊 , 2011, (02) :264+266-264
[7]   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分析 [J].
史红逸 .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2) :2863-2864
[8]   奥拉西坦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 [J].
李梅 ;
尹帅领 ;
卜淑芳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07) :87-88
[9]   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 [J].
王爱群 .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03) :123-124
[10]   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34例 [J].
张益 .
中国药业, 2009, 18 (11) :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