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吸收能力还是外部溢出效应有效缩小了技术差距——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

被引:2
作者
张同斌
李金凯
机构
[1]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吸收能力; 溢出效应; 技术差距;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
D O I
10.14167/j.zjss.2016.04.002
中图分类号
F276.44 [高新技术企业];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2 ;
摘要
本文在新增长理论框架下构建了内外部因素驱动技术差距变化的理论模型,以研发强度与人力资本表示内在吸收能力,采用技术相似度矩阵测度外部溢出效应,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研究了高技术产业不同研发投入阶段中各因素对技术差距的非对称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总体而言,研发投入提高对于技术差距具有显著的扩大作用,而人力资本增长、溢出效应增强能够有效缩小不同地区间的技术差距;(2)随着研发投入强度的逐渐提升,内在吸收能力中的研发强度与人力资本对技术差距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V"型影响,外部溢出效应对技术差距的影响逐渐显著并不断增大;(3)在不同研发投入阶段之间,存在着两次较为平缓的转换过程,进入高研发投入强度阶段后,内外部因素共同驱动技术差距缩小的特征充分显现。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6+155 +15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与机理研究 [J].
刘丹 ;
闫长乐 .
管理世界, 2013, (12) :1-4
[2]   技术差距、创新路径与经济赶超——基于后发国家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J].
傅晓霞 ;
吴利学 .
经济研究, 2013, 48 (06) :19-32
[3]   技术差距、资源分配与后发大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 [J].
欧阳峣 ;
易先忠 ;
生延超 .
中国工业经济, 2012, (06) :18-30
[4]   技术差距、“干中学”的国别分离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 [J].
吉亚辉 ;
祝凤文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 28 (04) :49-63
[5]   我国经济开放、地区分割影响技术差距的实证分析 [J].
祝树金 ;
郭莎莎 ;
黄建欢 .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0, 31 (05) :87-92
[6]   技术差距双面效应与主导技术进步模式转换 [J].
易先忠 .
财经研究, 2010, 36 (07) :39-48
[7]   国际贸易结构、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R&D溢出效应 [J].
唐保庆 ;
黄繁华 .
财贸经济, 2009, (09) :108-113
[8]   技术差距理论综述 [J].
周密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9, (03) :186-191
[9]   研发资本累积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检验(1996-2004) [J].
朱有为 ;
徐康宁 .
中国软科学, 2007, (04) :57-67
[10]   跨国R&D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J].
吴林海 ;
罗佳 ;
杜文献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07, (02) :1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