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弱有所扶”:对象甄别与制度框架

被引:18
作者
陈成文 [1 ,2 ]
陈建平 [1 ]
洪业应 [3 ]
机构
[1] 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2] 江西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
[3]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关键词
弱势群体; 新时代“弱有所扶”; 对象甄别; 制度框架;
D O 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8.04.014
中图分类号
D632.1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学科分类号
120404 ;
摘要
要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民生建设目标,必须科学甄别"弱有所扶"的对象,正确构建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制度框架。从社会结构意义上来看,可以从经济收入维度、社会地位维度、体质维度、精神维度、能力维度将弱势群体划分为经济型弱势群体、社会型弱势群体、生理型弱势群体、心理型弱势群体和文化型弱势群体五大类。从社会结构意义上对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对象进行甄别,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政策意义:不仅可以避免目前对弱势群体的对象识别偏差,为新时代"弱有所扶"制度框架的构建提供客观依据,而且可以正确把握弱势群体的主导性制度需求,为提升制度框架的契合度提供客观依据。正确构建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制度框架必须以满足弱势群体的主导性需求为目标取向。从这个意义上看,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制度框架应该由社会保险制度安排、社会救助制度安排、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优抚安置制度安排和慈善事业制度安排五个方面构成。
引用
收藏
页码:92 / 10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老年人教育背景、年龄对言语流畅性的影响.[D].胡云霄.吉林大学.2017, 10
[2]  
当前优抚安置对象的服务管理需求研究.[D].陈建平.湖南师范大学.2014, 09
[3]   论新时期扫盲教育转型之必然性与路径选择 [J].
屠明将 ;
刘义兵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20 (02) :87-91
[4]   社会组织与贫困治理:国外的典型模式及其政策启示 [J].
陈成文 ;
陈建平 .
山东社会科学, 2018, (03) :58-66
[5]   牢牢扭住精准扶贫的“牛鼻子”——论习近平的健康扶贫观及其政策意义 [J].
陈成文 .
湖南社会科学, 2017, (06) :63-70
[6]   “教育致贫”悖论解析及相关精准扶贫策略研究——以甘肃14个贫困村为例 [J].
张永丽 ;
刘卫兵 .
经济地理, 2017, 37 (09) :167-176
[8]   为弱势群体撑开法律保护伞 [J].
何洪周 .
人民论坛, 2017, (19) :98-99
[9]   对贫困类型划分的再认识及其政策意义 [J].
陈成文 .
社会科学家, 2017, (06) :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