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城市群空间联系及整合模式

被引:74
作者
李俊峰
焦华富
机构
[1]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江淮城市群; 空间联系; 整合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
学科分类号
081303 ; 083302 ; 1204 ;
摘要
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结合省域经济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际而提出的省域经济发展新思路,发展势头良好。本文依据地理学相关理论,运用城市流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定量测度了江淮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和11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揭示出江淮城市群空间联系方向,并提出江淮城市群空间整合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合肥、芜湖在城市群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是城市群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节点,江淮城市群是一个"弱核型"城市群;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方向是以合肥为中心,呈圈层状向外辐射以及沿交通走廊呈轴线状拓展,空间联系交通指向明显。通过实行"圈层"、"T"型及"双核"型空间整合模式,可以实现江淮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535 / 54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江淮城市群及其主体功能的战略定位 [J].
程必定 .
城市, 2008, (12) :16-20
[2]   从“省会经济圈”到“江淮城市群” [J].
赵良庆 ;
邵一江 ;
徐毅 .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5) :3-7
[3]   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组合特征与整合模式 [J].
刘晓丽 ;
方创琳 ;
王发曾 .
地理研究, 2008, (02) :409-420
[4]   武汉城市群的空间整合与产业合理化组织 [J].
方创琳 ;
蔺雪芹 .
地理研究, 2008, (02) :397-408
[5]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 [J].
杜军 ;
孙希华 ;
高志强 ;
李玉江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 (04) :91-93
[6]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 [J].
顾朝林 ;
张敏 ;
张成 ;
张晓明 ;
陈璐 ;
汪淳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06) :771-775
[7]   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 [J].
苗长虹 ;
王海江 .
地理研究, 2006, (02) :222-232
[8]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 [J].
张虹鸥 ;
叶玉瑶 ;
罗晓云 ;
叶树宁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06) :53-56
[9]   都市圈内部联系与圈层地域界定——南京都市圈的实证研究 [J].
程大林 ;
李侃桢 ;
张京祥 .
城市规划, 2003, (11) :30-33
[10]   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 [J].
朱英明 ;
于念文 .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01) :31-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