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权分享的科研成果转化创新模式研究

被引:6
作者
吴琦 [1 ]
朱彤 [2 ]
机构
[1] 西安文理学院
[2] 国家开放大学西安分部
关键词
科研成果转化; 三权改革; 五权分享; 所有权动态归属;
D O I
10.19592/j.cnki.scje.361628
中图分类号
F204 [科学技术管理];
学科分类号
020201 ;
摘要
在科研成果转化的三权改革模式中,科研人员没有处置权,科研成果处置权归科研单位所有,科研人员与转化中介被动接受科研单位主持的收益分配比例,没有平等参与分配方案制定的权利,权益不能得到保障,创造、处置、转化的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所有权也没有期限界定,导致科研单位处置积极性不足。本研究以产权明晰为分析框架,明晰科研成果的权益及科研成果处置权归属问题,提出五权分享模式和所有权动态归属制度,打破科研单位一方掌握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权,科研成果创造者权益受到不公待遇的格局,由科研人员与科研单位平等协商收益权分享比例,解决三权改革模式中得到改进而未完全得到解决的处置权、收益分配权进一步下移的问题。在三权改革基础上提出了转化权,强调转化权是整个五权分享结构的核心与关键,科研成果转化的核心是转化环节,对转化环节的开放,不能仅限于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需要引入转化中介的积极参与,将转化中介、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共同作为转化权的拥有者。同时,在五权分享与平等协商收益分配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大包干的分配制度,建立科技人员、科研单位与社会主体三方参与的所有权动态归属机制,形成三方主体分步骤介入科技成果处置与转化的竞争格局,有利于激活科技人员、科研机构与社会团体转化科技成果的动能。
引用
收藏
页码:121 / 140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美国加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广州的启示与借鉴 [J].
王云峰 .
探求, 2017, (06) :36-39
[2]   如何破除制约入股型科技成果转化的“国资诅咒”?——以成都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例 [J].
张铭慎 .
经济体制改革, 2017, (06) :116-123
[3]   美国《拜杜法案》介入权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
陈迎新 ;
李施奇 ;
周玥 .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07) :169-175
[4]   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探析 [J].
梁梓萱 ;
何海燕 .
中国高校科技, 2017, (Z1) :108-110
[5]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实施权制度研究 [J].
宋河发 ;
吴博 ;
吕磊 .
科学学研究, 2016, 34 (09) :1319-1325
[6]   面向企业创新创业的政策工具效果研究——来自278家企业的问卷调查 [J].
武建龙 ;
于欢欢 ;
王宏起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 (19) :88-93
[7]   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成果所有权改革的探索研究 [J].
李金惠 .
现代经济信息, 2016, (15) :69-70
[8]   论美国大学与联邦实验室技术转移政策的差异 [J].
骆严 ;
朱雪忠 ;
焦洪涛 .
科学学研究, 2016, 34 (03) :373-379
[9]   中国科技成果产权体制改革历程与展望 [J].
张胜 ;
郭英远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5, 36 (10) :3-11
[10]   中国“拜杜规则”促进高校专利产出了吗? [J].
张军荣 ;
袁晓东 .
科学学研究, 2014, 32 (12) :1859-1866+1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