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因子和聚类分析联合在肝炎后肝硬化证候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39
作者
张琴
张文彤
魏建军
王宪波
刘平
机构
[1] 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统计学教研室,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上海,上海,上海,上海,上海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肝炎后肝硬化; 中医证型; 公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59 [现代医学内科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506 ;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因子分析与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在研究中医证候分类中的实际意义 ,为肝炎后肝硬化证候分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及中医临床四诊信息采集的基本要求 ,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 ,采集 31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中医四诊信息 ;应用公因子分析、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与系统聚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肝炎后肝硬化的中医证型分可为 7个类别 :湿热内蕴型 5 5例 ,湿盛脾虚型 74例 ,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型 73例 ,血瘀湿阻、气阴两虚型4 0例 ,气阴两虚型 (单纯 ) 16例 ,阴虚血热型 6例及肝郁脾虚型 2 3例。以上共计 2 87例 ,占全部调查病例的92 .5 8%。其余 2 3例由于中医四诊信息量的限制 (属“无症可辨”)而难以进行证型分类。结论 :公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统计方法的结合应用 ,能对中医四诊信息较好地进行证型的客观分类 ,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肝炎后肝硬化的中医证型特点 ,在中医证候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1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特点的临床调查研究 [J].
张琴 ;
刘平 ;
陈慧芬 ;
陈良 ;
曹素华 ;
刘莺 ;
魏建军 ;
方志红 ;
吴定中 .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3, (02) :108-112
[2]   肝硬化患者中医“证”的实质研究 [J].
吴嘉庚 ;
张立煌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 (05) :24-26
[3]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在诊断及辨证分型中的意义.[J].李筠;毛远丽;张月梅;李连成.新消化病学杂志.1997, 12
[4]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医分型与肝癌血清学指标的关系 [J].
苑淑芳 ;
张俊富 .
天津中医, 1997, (03) :102-104
[5]  
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与应用.[M].刘先勇等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6]  
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卢纹岱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7]  
世界优秀统计工具SPSS 11统计分析教程.[M].张文彤主编;.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8]  
统计软件SPSS for Windows实用指南.[M].苏金明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9]  
姜春华学术经验精粹.[M].宋光飞等编著;张云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
[10]  
刘树农医论选.[M].刘树农 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