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两种转移模式——从西方经济学的两种要素配置模型引起的思考

被引:7
作者
许经勇
机构
[1]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
关键词
要素配置模型; 劳动力转移模式; 比较研究;
D O I
10.15931/j.cnki.1006-1096.2007.04.015
中图分类号
F323.6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关于如何改变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落后状况,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两种不同的要素配置模型。威廉.阿瑟.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过剩,近乎无限供给,因而,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唯一途径就是把过剩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西奥多.舒尔茨则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不是劳动力过剩,而是人口质量低与劳动力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足;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唯一途径就是提高人口质量和向农村输入劳动力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与这两种模型相关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呈现两种不同的模式,即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这就存在着如何评价上述两种模型与两种模式的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99 / 10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结构转换与农业发展.[M].马晓河著;.商务印书馆.2004,
[2]  
凯恩斯以后的100位著名经济学家.[M].(英)马克·布劳格(MarkBlaug)著;冯炳昆;李宝鸿译;.商务印书馆.2003,
[3]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研究.[M].许经勇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4]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演讲集.[M].柳适等编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