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禀赋与技术进步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

被引:55
作者
张翠菊
张宗益
机构
[1]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
能源禀赋; 技术进步; 碳排放强度; 空间计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6.2 [];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1204 ;
摘要
基于1997-2012年中国30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统计数据以及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估算碳排放量,结合GDP数据得出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并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就能源禀赋和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趋势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样本区间内,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全域Moran’s I指数均为正值,且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我国省域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碳排放强度较高的省区和较低的省区均趋于相邻。另外,碳排放强度全域Moran’s I指数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表明碳排放强度的集聚程度趋于强烈。2能源禀赋对地区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能源丰裕地区,倾向于利用比较优势,发展能源开发、加工等能源依赖性强、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最终形成了高碳排放的发展路径。能源禀赋对碳排放强度还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能源丰裕的地区在推高当地的碳排放强度的同时,还会辐射到周边地区,并进一步影响全国的数据。受能源开采限制以及国家政策等的影响,能源禀赋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有弱化的趋势。3技术进步各变量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所差异,其中外商投资和科技经费投资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而人力资本和专利授权量的溢出效应不明显。从时间趋势来看,技术进步各变量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有所减弱,甚至出现由负向转为正向效应的情况。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技术无法适应低碳要求,需要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加大对教育及科技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强节能技术的扶持,以发挥技术溢出效应,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城市扩张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研究 [J].
邹薇 ;
刘红艺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 (03) :1-13
[2]   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J].
张兵兵 ;
徐康宁 ;
陈庭强 .
资源科学, 2014, 36 (03) :567-576
[3]   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能源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 [J].
吴海兵 ;
肖地楚 ;
王欣欣 ;
邹安全 ;
王建平 .
宏观经济研究, 2013, (10) :59-66
[4]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 [J].
程叶青 ;
王哲野 ;
张守志 ;
叶信岳 ;
姜会明 .
地理学报, 2013, 68 (10) :1418-1431
[5]   能源禀赋与就业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赵领娣 ;
杨明晔 ;
张磊 .
资源科学, 2013, 35 (09) :1801-1811
[6]   中国经济结构的增长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 [J].
侯新烁 ;
张宗益 ;
周靖祥 .
世界经济, 2013, 36 (05) :88-111
[7]   技术进步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影响机制研究 [J].
赵楠 ;
贾丽静 ;
张军桥 .
统计研究, 2013, 30 (04) :63-69
[8]   碳排放强度差异与能源禀赋的关系——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蔡荣生 ;
刘传扬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26 (01) :104-110
[9]   空间效应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的驱动因素分析 [J].
吴玉鸣 ;
吕佩蕾 .
桂海论丛, 2013, 29 (01) :40-45
[10]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空间计量分析(英文) [J].
揣小伟 ;
黄贤金 ;
王婉晶 ;
文继群 ;
陈强 ;
彭佳文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2, 22 (04) :63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