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RFID产业创新系统构建研究
被引:5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汤雨洋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邓少灵
机构
:
[1]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来源
:
科技和产业
|
2013年
/ 13卷
/ 01期
关键词
:
RFID技术;
产业创新;
创新系统;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TP391.44 [];
F49 [信息产业经济];
学科分类号
:
0811 ;
081101 ;
081104 ;
1405 ;
1201 ;
摘要
:
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支撑物联网发展的核心技术。RFID产业健康发展对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RFID产业正处于初创期,面临着创新动力不足和缺乏核心技术的问题。本文对RFID产业发展的构成要素及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RFID产业创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基于反馈环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18+46 +4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汽车产业创新系统研究.[D].董晓燕.合肥工业大学.2007, 03
[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志文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邓少灵
.
科技和产业,
2012,
12
(03)
:32
-35+90
[3]
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文献综述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贺晓宇
.
现代商贸工业,
2012,
24
(02)
:28
-29
[4]
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J].
刘桂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安庆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刘桂江
;
苏本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安庆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苏本跃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友志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彭张节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17
(01)
:108
-111
[5]
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机制分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梁中
.
经济问题探索,
2010,
(07)
:141
-145
[6]
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成长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J].
赵玉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
赵玉林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文超
.
经济问题探索,
2009,
(05)
:65
-72
[7]
产业创新的动力源和风险分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陆国庆
.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02)
:38
-42
←
1
→
共 7 条
[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汽车产业创新系统研究.[D].董晓燕.合肥工业大学.2007, 03
[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志文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邓少灵
.
科技和产业,
2012,
12
(03)
:32
-35+90
[3]
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文献综述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贺晓宇
.
现代商贸工业,
2012,
24
(02)
:28
-29
[4]
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J].
刘桂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安庆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刘桂江
;
苏本跃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安庆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苏本跃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友志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彭张节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17
(01)
:108
-111
[5]
低碳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机制分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梁中
.
经济问题探索,
2010,
(07)
:141
-145
[6]
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成长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J].
赵玉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
赵玉林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文超
.
经济问题探索,
2009,
(05)
:65
-72
[7]
产业创新的动力源和风险分析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陆国庆
.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02)
:38
-42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