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与智能时代的新生存特征

被引:47
作者
彭兰 [1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2]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关键词
AIGC; 人机共存; 人机交流; 艺术化生存; 数字化身;
D O I
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23.05.011
中图分类号
J0-05 [艺术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学科分类号
13 ; 1301 ;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摘要
AIGC领域技术的发展,将带来人机共存的新生存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机交流将逐步普及。一方面,人机交流中的机器具有较大的可控性,人可以对交流进行各方面的控制,但这未必总能带来理想的交流效果。另一方面,人机交流中的机器也在对人进行着反射,或用自己的方式对人进行驯化。AIGC为平民进一步赋权,艺术创作渗透进日常空间与生活,普通人有了“艺术化生存”的可能,但艺术的独特气质也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被不断消磨。AIGC也会带来高度虚构化的视觉空间以及幻像化的人,如人的数字化身或各种虚拟人,现实与虚幻的界限进一步被模糊。
引用
收藏
页码:104 / 11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ChatGPT:跨生命交往何以可能? [J].
杜骏飞 .
新闻与写作, 2023, (04) :1-1
[2]   虚拟偶像背后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心态 [J].
潘泽泉 .
人民论坛, 2023, (06) :90-93
[3]   何以为人?——AI兴起与数字化人类 [J].
杜骏飞 .
南京社会科学, 2023, (03) :76-85
[4]   “赛博恋人”:人机亲密关系的建立及其情感反思 [J].
曾一果 ;
曹境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4 (01) :173-183
[5]   “我爱故我在”:虚拟偶像与“情感真实主义” [J].
薛静 .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22, (06) :115-126
[6]   设计的诗性尺度:从生活到“日常生活世界” [J].
李砚祖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22, (04) :86-92+216
[7]   虚拟偶像:数字时代的明星生产与文化实践 [J].
陈晓云 ;
王之若 .
当代电影, 2021, (09) :20-25
[8]   人工智能视觉艺术研究 [J].
陶锋 .
文艺争鸣, 2019, (07) :73-81
[9]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人工智能能够取代艺术家吗? [J].
李丰 .
现代哲学, 2018, (06) :95-100
[10]   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思考 [J].
莫宏伟 .
科学与社会, 2018, 8 (01) :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