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单位社区的残留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21
作者
张纯
柴彦威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关键词
迁居; 残留; 影响因素; 单位社区; 中国城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居住区规划];
学科分类号
083303 ;
摘要
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基于问卷调查的第一手数据,本文从微观层面研究与中国城市单位居民迁居相伴的残留现象,定量分析影响居民残留的各种因素。在中国住房福利分配制度结束后,单位社区居民开始面临着多样化的住房市场选择;但在迁居日益活跃的同时,仍然存在众多"残留"在单位社区中的居民。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以进住单位社区居住时间衡量的残留水平受到性别、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和家庭规模等个体因素,以及单位相关因素如单位性质和住房产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在解读转型期重塑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力量时,除了对迁出者及其推动郊区化的机制予以关注,也应重视残留在单位社区的居民对于内城社区转型和再生的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1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单位制度变迁:透视中国城市转型的重要视角 [J].
柴彦威 ;
陈零极 ;
张纯 .
世界地理研究, 2007, (04) :60-69
[2]   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
易峥 ;
阎小培 ;
周春山 .
城市规划汇刊, 2003, (01) :21-24+95
[3]   中国城市人口迁居特征、迁居原因和影响因素分析 [J].
周春山 .
城市规划汇刊, 1996, (04) :17-21+16
[4]   生活质量与人口特征关系的比较研究——北京、西安、扬州三市部分地区调查 [J].
卢淑华 ;
韦鲁英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 (03) :58-69+129
[5]  
中国单位社会[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李汉林著, 2004
[6]  
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M]. 科学出版社 , 王兴中等著, 2000
[7]  
Life Course and Residential Mobility in Beijing, China[J] . Si-Ming Li.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 2004 (1)
[8]   Socio-economic residential differentiation in post-socialist Tallinn [J].
Sampo Ruoppila ;
Anneli Kährik .
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2003, 18 (1) :49-73
[9]  
A Room of One's Own: Housing Consumption and Residential Crowding in Transitional Urban China[J] . Youqin Huang.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 2003 (4)
[10]  
Toward a Theory of Gentrification A Back to the City Movement by Capital, not People[J] . Neil Smith.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 197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