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类境遇的中国儒家应战——走向“儒家后人文主义”的启示

被引:2
作者
刘悦笛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关键词
儒家后人文主义; 后人类状态; 后人文主义; 自然主义; 培育主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222 [儒家];
学科分类号
010102 ;
摘要
人类随着科技发展正面临后人类境遇,"后人文主义"遂在欧美得以兴起,中国儒家应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儒家并不仅囿于人文主义,由此可以返本开新,创造一种本土化的"后人文主义",它在先天与后天、本能与培育、自然与使然的张力之间来确定人性的基本结构。只承认人的生物根基的"自然主义"与只相信人的后天养成的"培育主义",在当今西方学界所形成的尖锐矛盾,可在儒学智慧那里得以根本化解:既承认人性的自然根据,又接受人性的后天濡化,并在二者之间"执两用中"。从人类发展的理想状态来说,"完成的自然主义"就等于"完成的人文主义","完成的人文主义"也等于"完成的自然主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9+1 +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原典儒学人性论:“自然—使然”架构——以告子、孟子与荀子之辩为考察中心 [J].
刘悦笛 .
南京社会科学, 2016, (08) :40-45
[2]   “跨人文”、“后人文”是对人文主义的丰富吗?——访邱仁宗院士 [J].
邱仁宗 ;
李念 .
哲学分析, 2016, 7 (02) :152-161
[3]  
历史学的未来:后人文主义的挑战.[J].爱娃·多曼斯卡;张作成;.北方论丛.2011, 03
[4]  
中国“人文主义”的概念史.[M].章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5]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英) 布洛克 (Bullock;A.) ; 著.群言出版社.2012,
[6]  
判断力批判.[M].(德)康德(ImmanuelKant)著;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
[7]  
新的综合.[M].(美)威尔逊(Welson;E.)著;阳河清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