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沙漠化土地恢复能力的评价

被引:23
作者
王葆芳
贾宝全
杨晓晖
刘星晨
王君厚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2]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北京
[3] 北京
关键词
干旱区; 荒漠化土地; 恢复能力评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44 [环境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 :土地利用方式和人为生产经营活动方式及干扰程度对荒漠化土地的恢复和重建有很大影响 ,草田轮作地的土壤有机质 (5 .90 8g/kg)和全 P(1 .0 95 g/kg)含量最高 ,分别是荒漠地和果树地的 1 0 .2、6.1倍和 1 .6、1 .4倍 ,全N量以牧草地最高 ,分别是其它地类的 2 .7~ 1 .6倍 ,林地有机质含量仅次于草田轮作地和农地 ,荒漠地土壤营养元素最低。果树地和林地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 ,分别占微生物总量的 5 8.0 %和 48.1 % ,牧草地以固氮菌为绝对优势 ,占微生物总量的 5 1 .1 % ,农地的放线菌多于牧草地、林地、果树地和荒漠地 ,荒漠地土壤微生物数量最低。农地对土壤的细化作用大于牧草地和林地。开发区经过 1 5 a治理后 ,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由 0 .981和 0 .3 1 9提高到 1 .82 5和 0 .483 ,优势度由 0 .70 8降到 0 .5 5 2
引用
收藏
页码:2030 / 203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甘肃河西高产地区土壤培肥及调控措施的研究 [J].
邱进怀 ;
包兴国 ;
刘生战 ;
杨文玉 .
土壤通报, 1998, (01) :2-4+11
[2]   沙地杨树刺槐人工混交林的改良土壤功能及养分互补关系 [J].
沈国舫 ;
贾黎明 ;
翟明普 .
林业科学, 1998, (05) :14-22
[3]   土壤微生物对施入肥料氮的固持及其动态研究 [J].
韩晓日 ;
郭鹏程 ;
陈恩凤 ;
邹德乙 .
土壤学报, 1998, (03) :412-418
[5]   中国土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 [J].
杨朝飞 .
中国环境科学, 1997, (02) :13-17
[6]   沙漠化与土壤物质含量变化 [J].
申建友 ;
董光荣 ;
李长治 ;
陈惠忠 .
中国沙漠, 1992, (01) :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