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后发企业竞争优势构建路径分析

被引:53
作者
李平
臧树伟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
破坏性创新; 后发企业;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构建;
D O I
10.16192/j.cnki.1003-2053.2015.02.015
中图分类号
F271 [企业体制];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2 ;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建立起领先的市场优势地位。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本土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压力,并急需通过竞争能力的提升来改变市场地位落后的现状。本文以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基础,研究和探讨了后发企业竞争优势构建的相关问题,研究发现:相较于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破坏性创新更适合不具有技术优势的后发企业;此外,借助联发科公司的案例深入探讨了后发企业如何通过破坏性创新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发现:在中国通讯技术由2G到3G、再到4G的演进过程中,联发科公司的竞争优势构建分别经历了机会识别、价值网络重构、主流市场破坏等一系列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295 / 30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破坏性创新理论综述 [J].
刘宝铭 ;
孙建广 ;
檀润华 .
科技管理研究, 2011, 31 (24) :9-12
[2]   VCD产业的破坏性创新对山寨手机产业的启示 [J].
黄韦华 .
开放导报, 2011, (04) :89-92
[3]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中小企业创新战略研究 [J].
田红云 ;
陈继祥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 (09) :93-98
[4]   破坏性创新理论的本质及其市场效应分析 [J].
杨强 ;
汪波 ;
吕荣胜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1) :59-61+74
[5]   破坏性创新的概念界定与模型构建 [J].
孙启贵 ;
邓欣 ;
徐飞 .
科技管理研究, 2006, (08) :175-178
[6]   模块化和中国手机制造业的兴起 [J].
谢伟 .
科技管理研究, 2004, (04) :20-22+29
[7]   “破坏性创新”与组织响应 [J].
吴贵生 ;
谢伟 .
科学学研究, 1997, (04) :35-39
[8]  
Evaluating technology disruptiveness in a strategic corporate context: A case study[J] . Liisa-Maija Sainio,Kaisu Puumalainen.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 2007 (8)
[9]  
Analysing disruptive potential: the case of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ompanies[J] . StefanHüsig,ChristianeHipp,MichaelDowling.R&D Management . 2005 (1)
[10]   When are technologies disruptive? A demand-based view of the emergence of competition [J].
Adner, R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 (08) :667-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