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回顾:内涵、表现维度及影响因素综述

被引:121
作者
闫慧 [1 ]
孙立立 [2 ]
机构
[1] 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
[2]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部
关键词
信息社会; 数字鸿沟; 信息通讯技术; 社会不平等; 数字不平等;
D O I
10.13530/j.cnki.jlis.2012.05.002
中图分类号
F49 [信息产业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1 ;
摘要
"数字鸿沟"自1989年出现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文本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数字鸿沟研究划分为四代:第一代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拥有者和缺乏者在接入信息通讯技术(ICT)方面存在的鸿沟;第二代将ICT素养和培训方面的鸿沟、ICT利用水平方面的鸿沟纳入其话语;第三代研究重点放在ICT接入与利用活动之外的信息资源和知识上;最新一代的学术思想则是从社会分化、社会排斥及社会不平等的角度断定不能按照传统的数字鸿沟思维来对待本已在社会上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表2。参考文献86。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94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数字鸿沟研究的未来:境外数字不平等研究进展 [J].
闫慧 .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1, 37 (04) :87-93
[2]   “数字鸿沟”:当代社会阶层分析的新视角 [J].
李升 .
社会, 2006, (06) :81-94+210
[3]   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 [J].
韦路 ;
张明新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6, (04) :43-53+95
[4]   “社会均衡器”:公益类基础设施的存在与价值——公共图书馆在美国缩小数字鸿沟中作用的考察 [J].
任贵生 ;
李一军 .
中国软科学, 2006, (02) :158-160
[5]   基于地区间差异的我国互联网发展数字鸿沟分析 [J].
俞立平 .
图书情报工作, 2006, (02) :21-24+30
[6]   互联网使用与中国城市化——“数字鸿沟”的空间层面 [J].
汪明峰 .
社会学研究, 2005, (06) :112-135+244
[7]   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应对策略 [J].
陈艳红 .
档案学通讯, 2005, (06) :60-63
[8]   亚太五国/地区数字鸿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柯惠新 ;
王锡苓 .
现代传播, 2005, (04) :88-94
[9]   数字鸿沟的批判性再检讨 [J].
金文朝 ;
金锺吉 ;
张海东 .
学习与探索, 2005, (01) :32-38
[10]   从我国互联网络宏观状况看数字鸿沟问题——对CNNIC最近6次互联网信息资源调查报告的分析 [J].
朱莉 ;
朱庆华 .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 (05) :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