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被引:43
作者
李栋梁
魏丽
李维京
吕兰芝
钟海玲
季国良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兰州,北京,兰州,兰州,兰州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感热通量; 大气环流; 数值试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4 [大气环流];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在青藏高原地面感热通量的基本气候特征以及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就高原地面感热异常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进行诊断研究 ,并利用IAP2 LAGCM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冬季地面感热在青藏高原西部、藏南谷地、横断山地区异常偏强 ,中、东部异常偏弱时 ,可使北半球 50 0hPa高度场表现出较明显的EU型和PNA型 ;高原西部、青海中北部异常偏弱 ,高原中部及东南部异常偏强时 ,使北半球 1 0 0hPa高度场的年际差异加强 ;西部、南部为正 ,柴达木及青海东部地区为负时 ,则新疆南部、西北东部及江南地区少雨 ,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夏季高原地面感热通量距平特征为西南、藏南谷地、横断山区偏强 ,高原大部(中心在青海南部 )异常偏弱时 ,则 50 0hPa高度场上青藏高原南部 (孟加拉湾 )高度偏高 ,高原北部高度偏低 ,负值区在帕米尔 ;当感热通量距平特征为高原西南、藏南谷地、横断山区偏弱 ,高原大部异常偏强时 ,有利于南亚高压的建立与维持 ;当地面感热通量呈南正北负距平差异时 ,长江上游、黄河源头及西北地区东部和东北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 ,气温偏低 ,中国东部、南部降水偏少 ,气温偏高。通过数值模式进行的敏感性试验证实了
引用
收藏
页码:60 / 7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中长期天气预报基础.[M].章基嘉等编著;.气象出版社.1994,
[2]  
青藏高原气象学进展.[M].章基嘉等编写;.科学出版社.1988,
[3]   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及其异常的诊断分析 [J].
李栋梁 ;
李维京 ;
魏丽 ;
钟海玲 ;
吕兰芝 ;
季国良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3, (01) :71-83
[4]   青藏高原抬升加热气候效应研究的新进展 [J].
吴国雄 ;
刘新 ;
张 琼 ;
毛江玉 ;
刘屹岷 ;
李伟平 ;
钱永甫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2, (02) :184-201
[5]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异常的影响研究.[J].李栋梁;季国良;吕兰芝;.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 S1
[6]   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关系的相关分析及数值试验 [J].
葛旭阳 ;
陶立英 ;
朱永 ;
李砚华 .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02) :159-166
[7]   青藏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对热带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 [J].
郑庆林 ;
王三杉 ;
张朝林 ;
宋青丽 .
高原气象, 2001, (01) :14-21
[8]   关于亚洲夏季风爆发及北半球季节突变的物理机理的诊断分析:Ⅱ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地表感热加热的作用 [J].
张永生 ;
吴国雄 .
气象学报, 1999, (01) :57-74
[9]   中国西北夏季气温变化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响应的诊断与数值试验 [J].
李栋梁 ;
谢金南 ;
赵仲莲 ;
费晓玲 ;
李耀辉 .
气候与环境研究, 1997, (04) :56-65
[10]   中国西北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异常研究 [J].
李栋梁 ;
谢金南 ;
王文 .
大气科学 , 1997,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