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14
作者
万鲁河
张茜
陈晓红
机构
[1]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地理环境遥感监测重点实验室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哈大齐工业走廊; 区域开发; 生态环境; 协调度; 模糊数学; 灰色关联度;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1.10.020
中图分类号
F427 [地方工业经济]; X322 [部门环境规划与管理];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083305 ; 0701 ; 070104 ;
摘要
将点轴开发的典型地区——哈大齐工业走廊作为研究区域,在指标体系构建和模糊数学理论的支持下,建立协调度模型,深入分析哈大齐工业走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并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解,以探讨影响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协调度呈阶段性变化特征,哈尔滨和大庆的协调度经历了3个阶段,即上升—下降—上升,齐齐哈尔只经历了上升—下降2个阶段;除了哈尔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在2006年属于濒临失调以外,其他的均属于协调类型;哈、大、齐的社会经济指标对生态环境发展的影响大小不同,3座城市影响最大的指标依次是:实际利用外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油消费量,生态环境指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影响最大的指标分别是:工业废气排放量、交通噪声平均值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调整这些方面,才能使哈大齐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协调。
引用
收藏
页码:1710 / 171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基于基尼系数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及其机制 [J].
李名升 ;
佟连军 ;
李治 ;
仇方道 .
人文地理, 2009, 24 (06) :73-78
[2]   我国东中西部三地区环境与经济系统发展的协调度研究 [J].
尹晓波 ;
李雪萍 .
经济地理, 2009, 29 (04) :589-594
[3]   中国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预警系统研究——基于因子分析和BP神经网络模型 [J].
连飞 .
经济与管理 , 2008, (12) :8-11
[4]   1990年以来辽宁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评价 [J].
李鹤 ;
张平宇 ;
刘文新 .
地理科学, 2007, (04) :486-492
[5]   中国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预测分析 [J].
张晓东 ;
朱德海 .
资源科学, 2003, (02) :1-6
[6]  
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指数评价模型[J]. 李祚泳,沈仕伦,邓新民.上海环境科学. 2000(05)
[7]  
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指数评价模型[J]. 李祚泳,沈仕伦,邓新民.上海环境科学. 2000 (05)
[8]   可持续发展的判别模式及其应用 [J].
毕军 ;
章申 ;
唐以剑 ;
蔡强国 .
中国环境科学, 1998, (S1) :31-37
[9]   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 [J].
吴跃明 ;
郎东锋 ;
张子珩 ;
张翼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6, (02) :51-54
[10]  
综合评价方法[M]. 科学出版社 , 胡永宏,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