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病证本质的客观化研究与探讨

被引:18
作者
祝美珍
机构
[1] 广西中医学院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病证本质; 炎症; 痰瘀互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55.2 [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506 ;
摘要
目的观察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CD62P)变化的关系,对缺血性中风进行客观化研究,以揭示缺血性中风的病证本质。方法将72例缺血性中风病人辨证分型分为3组痰瘀阻络型组、痰热腑实型组、气虚血瘀型组,每组24例。另设健康对照组(同期体检健康人员24名)。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的血中性粒细胞表面(ICAM-1)、CD62P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缺血性中风病人血ICAM-1、CD62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缺血性中风3证型组之间,痰瘀阻络型组ICAM-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气虚血瘀型组和痰热腑实型组(P<0.01);痰瘀阻络型组和气虚血瘀型组CD62P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痰热腑实型组(P<0.01);3证型组中以痰瘀阻络型组的ICAM-1、CD62P升高为最显著。结论缺血性中风不同证型的ICAM-1、CD62P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ICAM-1反映了体内痰阻或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而CD62P反映了体内血瘀状态,提示痰瘀阻络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
引用
收藏
页码:775 / 776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3 条
[2]   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其受体对颈髓损伤后血脊髓屏障损害的分子机制研究 [J].
肖建如 ;
曾华武 ;
邵攀东 ;
侯铁胜 ;
贾连顺 ;
赵定麟 .
中华骨科杂志, 1998, (03) :34-37
[3]  
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王振义等主编,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