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当代教育的根本品质

被引:26
作者
郝德永
机构
[1] 锦州师范学院教育研究院!辽宁锦州
关键词
当代教育; 人; 乌托邦;
D O I
10.16164/j.cnki.22-1062/c.2001.03.019
中图分类号
G40 [教育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乌托邦”一词一直被视为空想的代名词。事实上 ,乌托邦精神更为深刻的、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却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 ,对现实的超越 ,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说 ,当代教育应具有乌托邦精神。第一 ,人的提升 ,是当代教育必然的逻辑和核心性使命 ,乌托邦之路是教育生成人、提升人 ,走内在超越之路的必然选择。没有乌托邦精神 ,教育就难以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境界。第二 ,有史以来的教育或立足于社会政治理性主义或立足于社会经济功利主义的存在依据、逻辑与旨趣 ,因而是外在化的、非人化的。当代教育必须摒弃这种工具主义品性 ,从他律走向自律、从外在走向内在 ,从而实现乌托邦的理想境界
引用
收藏
页码:104 / 10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 [J].
于伟 .
东北师大学报, 2001, (01) :92-97
[2]   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 [J].
鲁洁 .
教育研究, 1997, (04) :16-19
[3]  
后现代理论.[M].(美)斯蒂文·贝斯特(StevenBest);(美)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Kellner)著;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4]  
现实生活世界.[M].贺来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5]  
理想的界限.[M].陆俊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6]  
学会生存.[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  
展望二十一世纪.[M].[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 著;荀春生等 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8]  
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陈友松 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