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要素商业化利用的规制模式选择及制度构建

被引:5
作者
张善斌
机构
[1] 武汉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人格要素; 商业化利用; 规制模式; 人格权立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在人格要素商业化利用的浪潮下,如何构建我国的人格要素商业化利用的规制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总体来讲,域外有四种规制模式。其中英国及其他英联邦国家的仿冒之诉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反不正当竞争保护模式都存在内在缺陷,难以克服;美国二元论模式下权利归属的正当性值得怀疑,也不利于人格要素中精神利益的保护,还可能给我国造成制度冲击。我国应该借鉴德国"一元论"模式,但德国法上的一般人格权概念应予废弃,以及死后人格要素的精神利益不应继续存在。与此同时,我国未来人格权立法还要明确人格要素商业化利用的实现方式、限制、义务、救济、保护期限等,应构建完整的保护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26 / 13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M].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人格权总论.[M].张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人格权法论.[M].姚辉;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人格标志上经济利益的民法保护.[M].陈龙江; 著.法律出版社.2011,
[5]  
侵权责任法研究.[M].王利明;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  
人格要素标识商业化利用的法律规制.[M].祝建军; 著.法律出版社.2009,
[7]  
人格权商品化法律问题研究.[M].赵宾; 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M].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 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  
人格的商业利用.[M].(澳) 史密斯;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  
人格权法研究.[M].王利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