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原因及规律

被引:73
作者
姚振武
机构
[1]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
关键词
名词化; 形式标记; 名物化; 谓词性; 指称; 名词性成分; 动宾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146 [近代、现代语法];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3 ;
摘要
本文认为,"VP"名词化的实质是陈述转化为指称,其根本机制不在于有无形式标记,这一点可以通过有些"VP"不要任何形式标记而实现名词化和转指这一事实得到证明。无论是有形式标记的名词化还是无形式标记的名词化,都可以用亚里斯多德范畴说的基本观点进行统一的解释,即在一般情况下,只有那些代表现实世界"本体"范畴的名词性成分,才有可能用关于它的陈述来指称它。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3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M].《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编委会编;.商务印书馆.1990,
[2]  
语法答问.[M].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5,
[3]  
语法讲义.[M].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2,
[4]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M].汪子嵩著;.三联书店.1982,
[5]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1980,
[6]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吕叔湘 著.商务印书馆.1979,
[7]  
西方哲学史.[M].(英)罗素(BertrandRussell)著;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
[8]  
亚里斯多德逻辑.[M].韦卓民著;.科学出版社.1957,
[9]   关于自指和转指 [J].
姚振武 .
古汉语研究, 1994, (03) :10-15
[10]   从方言和历史看状态形容词的名词化 [J].
朱德熙 .
方言, 1993, (02) :8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