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东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礁、滩特征与海平面变化

被引:156
作者
王兴志
张帆
马青
杨满平
王一刚
文应初
杨雨
张静
机构
[1] 西南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院,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南充,四川南充,四川南充,四川南充,成都,成都
关键词
长兴组; 飞仙关组; 生物礁; 鲕粒滩; 海平面;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2.02.011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据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特征和储层分布规律 ,认为区内长兴组生物礁和飞仙关组鲕粒滩特征和分布与海平面升降有关。长兴期生物礁发育于海平面快速上升阶段的缓坡坡折地带和缓坡内的局部 ,当生物礁的生长速度低于海平面的上升速度时 ,形成海侵追补型生物礁 ,当生物礁生长速度大于海平面上升速度时 ,则构成海侵并进型生物礁 ;飞仙关鲕粒滩形成于海平面下降阶段的台地边缘和台内局部地区 ,单一台地边缘鲕粒滩分布广、厚度大 ,而台内鲕粒滩数量虽多 ,但单一厚度小 ,分布范围窄。总体来看 ,长兴生物礁发育层位逐渐向海侵方向升高 ,而飞仙关鲕粒滩随海退的进行 ,向台地增生方向迁移。区内上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是一次较大规模海平面升降过程中的产物 ,海侵始于吴家坪初期 ,长兴期海平面快速上升 ,至飞仙关初期达到最高海平面 ,海平面开始下降 ,直至飞仙关末期。
引用
收藏
页码:249 / 25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地震响应特征及勘探展望 [J].
王罗兴 ;
谢芳 ;
李油 .
天然气工业, 2000, (05) :26-28+8
[2]   中国南方二叠纪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J].
王成善 ;
陈洪德 ;
寿建峰 ;
李祥辉 ;
田景春 ;
覃建雄 .
沉积学报, 1999, (04) :2-12
[3]   中国南方二叠纪海平面变化及升降事件 [J].
王成善 ;
李祥辉 ;
陈洪德 ;
覃建雄 .
沉积学报, 1999, (04) :39-44
[4]   四川盆地层序地层特征 [J].
魏魁生 ;
徐怀大 ;
叶淑芬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7, (02) :71-77
[5]   二叠纪末期的全球淹没事件 [J].
陈中强 .
岩相古地理, 1995, (03) :34-39
[6]   扬子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海平面变化 [J].
殷鸿福 ;
童金南 ;
丁梅华 ;
张克信 ;
赖旭龙 .
地球科学, 1994, (05) :627-632
[7]  
中国南方二叠纪生物礁与古生态[M]. 地质出版社 , 张维,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