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增汇途径及其可行性分析

被引:10
作者
何念鹏 [1 ]
王秋凤 [1 ]
刘颖慧 [2 ]
任伟 [1 ]
于贵瑞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CERN综合研究中心
[2] 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
IPCC; 碳固持; 碳汇; 碳源; 陆地生态系统; 生态途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1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如何实现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增汇(carbon sequestration)、如何科学地评估/认证其碳汇效应,目前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科学问题。本文探讨了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增汇途径,并对现阶段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主要人为管理措施的碳汇效应进行了定性评价。从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看,许多人为管理措施均具有较明显的碳汇效应;但在确定技术或经济投入规模时,应充分考虑特定人为管理措施下生态系统碳增汇的特征曲线,合理地控制投入,实现人为管理措施碳增汇效应最优化。此外,基于定性评价结果,本文分别针对森林、草地、农田和湿地生态系统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碳汇管理措施。建议相关科学家围绕这些已较大面积推广的管理措施,深入研究其碳收支过程及其机理,尽快提出科学的、可验证的碳增汇认证方法,为科学地评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788 / 79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和增汇潜力概念框架及其定量认证科学基础 [J].
于贵瑞 ;
王秋凤 ;
刘迎春 ;
刘颖慧 .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 (07) :771-787
[2]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方法及其不确定性 [J].
于贵瑞 ;
王秋凤 ;
朱先进 .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 (01) :103-113
[3]   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看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问题及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可能作用 [J].
高云 ;
罗勇 ;
张军岩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 (02) :83-88
[4]   IPCC评估报告气温变化观测数据的不确定性分析 [J].
王芳 ;
葛全胜 ;
陈泮勤 .
地理学报, 2009, 64 (07) :828-838
[5]   中国增汇型气候保护政策实施对经济的影响 [J].
吴静 ;
王铮 ;
吴兵 ;
郑一萍 ;
黎华群 .
生态学报, 2007, (11) :4815-4823
[6]   几种主要碳增汇/减排途径的对比分析 [J].
王礼茂 .
第四纪研究, 2004, (02) :191-197
[7]  
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的前沿科学问题.[M].于贵瑞等;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及其管理.[M].杨林章等; 著.科学出版社.2008,
[9]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蓄积.[M].于贵瑞; 主编.气象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