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62
作者
戴民汉
翟惟东
鲁中明
蔡平河
蔡卫君
洪华生
机构
[1] 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美国乔治亚大学海洋科学系,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福建 厦门 ,福建 厦门 ,福建 厦门 ,阿森斯乔治亚 ,福建 厦门
关键词
碳循环; CO2;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边缘海;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4 [海洋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702 ;
摘要
中国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区域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而中国边缘海系统碳循环研究相对薄弱。简要回顾中国碳循环(以现代过程的描述为主)的研究动态,重点阐述中国边缘海碳循环研究概况及CO2的海—气交换、有机碳循环、颗粒有机碳的输出、河流的输运等海洋碳循环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汇总补充及数据更新的基础上勾画了中国区域碳循环框架。我们认为,中国的区域碳循环过程尚有诸多未知量和不确定性,缺乏把陆、海、气作为一个系统的综合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尤其需要加强。中国边缘海的碳循环研究应当围绕CO2的汇源过程这一碳循环的中心问题,深入开展边缘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及其与大气CO2的耦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20 / 13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 [J].
李克让 ;
王绍强 ;
曹明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1) :72-80
[2]   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 [J].
黄耀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2, (02) :104-107
[3]   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结构及碳流途径附视频 [J].
黄邦钦 ;
洪华生 ;
王大志 ;
林学举 ;
张钒 ;
刘媛 .
台湾海峡, 2002, (01) :23-30
[4]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J].
王效科 ;
冯宗炜 ;
欧阳志云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1) :13-16
[5]   东海异养细菌生产力的时空分布 [J].
肖天 ;
王荣 .
海洋与湖沼, 2000, (06) :664-670
[6]   南海暖池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与南海季风爆发的关系 [J].
赵永平 ;
陈永利 .
热带气象学报, 2000, (03) :202-211
[7]   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及其源与汇研究进展 [J].
刘强 ;
刘嘉麒 ;
贺怀宇 .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04) :453-460
[8]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大气碳的潜力 [J].
王效科 ;
冯宗炜 .
生态学杂志, 2000, (04) :72-74
[9]   中国东部河流颗粒物的地球化学性质 [J].
陈静生 ;
洪松 ;
王立新 ;
王飞越 .
地理学报, 2000, (04) :417-427
[10]   北京斋堂黄土剖面主要温室气体组分初步研究 [J].
刘强 ;
刘嘉麒 ;
刘东生 .
地质地球化学, 2000, (02) :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