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和文化情境的同伴圈子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

被引:26
作者
陈斌斌 [1 ]
李丹 [2 ]
陈欣银 [3 ]
陈峰 [4 ]
机构
[1]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2]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3]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
[4] 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
关键词
社会变迁; 社会文化背景; 同伴圈子; 相似性假设; 社会能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4.1 [儿童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2 ;
摘要
基于同伴圈子的相似性假设探讨同伴圈子的形成、圈子社会情境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圈子文化背景对圈子社会化过程的调节作用。选取某城乡结合部一小学3至5年级898名儿童作为被试进行一年的跟踪调查,其中在第一年当地城市儿童占36.5%,当地农村儿童占48.8%,流动儿童占10.4%。学生在第一和第二年都完成《班级戏剧》和《社会认知地图》问卷。研究结果表明:(1)在个体层面上,圈子成员的社交性、亲社会性、自主性以及同伴接纳显著高于孤立者。城市儿童的自主性显著高于农村和流动儿童,后两者之间则无显著差异。亲社会性在性别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2)儿童会依据社会能力的相似性来组成同伴圈子,且不同圈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儿童也愿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伴交往,形成不同类型社会文化背景的同伴圈子。(3)儿童的社交性和自主性随着同伴圈子相应能力的提高而呈正向发展趋势。(4)同伴圈子对个体社交性和自主性发展的影响因圈子所注重的社会文化准则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农村-城市圈子比农村-流动圈子对儿童社交性发展的影响明显更大些;农村圈子的儿童自主性水平更趋于随圈子自主性的提高而正向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74 / 91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美国群体行为干预项目中的不良同伴影响:问题与启示 [J].
陈斌斌 ;
明玉君 ;
刘俊升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 23 (07) :466-469
[2]  
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J]. 辛自强,张梅.心理学报. 2009(01)
[3]   1996年~2007年国家关于农村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变迁 [J].
吕少蓉 .
教育导刊, 2008, (06) :20-22
[4]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标准的研究 [J].
刘杨 ;
方晓义 ;
张耀方 ;
蔡蓉 ;
吴杨 .
应用心理学, 2008, (01) :77-83
[5]   城乡结合部学生群体的行为特征及其转化 [J].
徐远平 .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1) :86-90
[6]   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困境及对策 [J].
尹书强 ;
马润生 .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8, (01) :16-18
[7]   同伴群体研究的现状评析 [J].
刘俊升 .
当代青年研究, 2006, (07) :42-46
[8]  
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J]. 郑杭生.甘肃社会科学. 2005(04)
[9]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 [J].
朱小蔓 ;
其东 .
中国教育学刊, 2004, (10) :35-38+42
[10]   流动儿童发展状况调查——对北京、深圳、绍兴、咸阳四城市的访谈报告 [J].
张秋凌 ;
屈志勇 ;
邹泓 .
青年研究, 2003, (09)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