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模糊问题研究

被引:30
作者
陈云良
机构
[1]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法的模糊性; 模糊法学; 隶属度;
D O I
10.16094/j.cnki.1005-0221.2006.06.003
中图分类号
D90 [法的理论(法学)];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正义的模糊影像让人们不自觉地意识到法律存在模糊性。法律的模糊性是指法律所具有的归属不完全的属性。它在法的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均有渗透。法的模糊性不等同于法的不确定性,也不等同于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强调法的模糊性和合理利用法的模糊性走的一条是与传统法学精确化道路完全相反的路径,是一个与传统法学截然不同的理论系统——"模糊法学"。模糊法学在立法、司法及部门法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法哲学.[M].(德)G.拉德布鲁赫(GustavRadbruch)著;王朴译;.法律出版社.2005,
[2]  
英国普通法的诞生.[M].[英]R.C.范·卡内冈(R.C.VanCaenegem)著;李红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  
法律的不确定性.[M].沈敏荣著;.法律出版社.2001,
[4]  
民法解释学.[M].梁慧星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5]  
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M].冯亚东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6]  
法理学.[M].(美)E.博登海默(EdgarBodenheimer)著;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7]  
立法学.[M].周旺生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
[8]  
法律的概念.[M].(英)哈特(H.L.A.Hart)著;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9]  
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张文显著;.法律出版社.1996,
[10]  
犯罪本质研究.[M].青锋 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